
谓 东门吴 丧子而能处之旷达。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王夷甫 悼子,悲不自胜,异 东门 之达也。”参见“ 东门吴 ”。
“东门之达”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人在遭遇重大悲痛时仍能保持豁达的心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本义
指战国时期人物东门吴在丧子后表现出的旷达态度。据《战国策·秦策三》记载,东门吴面对他人对其“子死不忧”的质疑时,回应道:“吾尝无子,无子时不忧;今子死,乃即与无子时同也。”
引申义
后泛指失去亲人或遭遇不幸时,仍能以宽广的胸怀坦然面对,强调超脱于悲痛的境界。
文献记载
该典故最早见于《战国策》,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中亦引用此例,对比王夷甫丧子时的悲痛,反衬“东门之达”的豁达。
用法示例
多用于描述面对重大打击时的心理状态,常见于文学评论或哲学讨论中,如:“人生无常,当效东门之达。”
近义表达
类似成语有“鼓盆而歌”(庄子丧妻后击缶而歌),均体现道家“齐生死”的哲学观。
文化意义
该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死、得失的辩证思考,倡导以自然之道化解人生苦难。
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战国策》原文或《颜氏家训》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