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擗的意思、顿擗的详细解释
顿擗的解释
崩倒;倒塌。《文选·曹植<送应氏>诗之一》:“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张铣 注:“顿擗,崩倒也。”
词语分解
- 顿的解释 顿 (頓) ù 很短时间的停止:停顿。顿宕。抑扬顿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顿然。顿即。顿悟。茅塞顿开。 叩,跺:顿首再拜。 处理,设置:安顿。整顿。 疲乏:困顿。劳顿。 书法上指运笔用力向下而暂不移
- 擗的解释 擗 ǐ 捶胸:“擗踊哭泣,哀以送之。” 捶打:把脑袋擗得粉碎。 掰:擗棒子。 擗 ò 古同“擘”。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顿擗”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见,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其含义需要结合古汉语用法来理解:
-
核心含义:顿足捶胸,形容极度悲痛
- “顿”指跺脚、顿足。
- “擗”指用手拍打胸部。
- 合起来,“顿擗”描绘的是人因极度悲伤、哀痛而捶胸顿足、呼天抢地的情状。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情绪外化表现。
-
具体解释与用法:
- 形容悲痛欲绝: 这是“顿擗”最主要的含义。常用于描述失去亲人、遭遇巨大变故或极度悔恨时的情感爆发状态。例如:“闻噩耗,顿擗哀号,不能自已。”
- 形容悔恨交加: 强烈的悔恨之情也可能引发顿擗的行为。例如:“追思往事,顿擗自责。”
- 形容呼号哭诉: 在表达极度冤屈或祈求时,也可能伴随顿擗的动作。例如:“冤民顿擗于庭前。”
-
语境与出处:
“顿擗”一词多见于古代诗文、史书或佛经翻译中,用以刻画人物内心的剧烈痛苦。例如:
- 在佛经中,常用来描述听闻佛法真谛后,因认识到自身过往罪业而产生的强烈忏悔之心。如《弘明集》等文献中可见类似用法。
-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用于描写丧亲之痛或国破家亡之悲。
“顿擗”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意为捶胸顿足,形容人因极度悲伤、哀痛、悔恨或呼号而情绪失控、激烈宣泄的状态。它描绘的是一种身体动作与内心情感高度融合的强烈反应,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但在理解古籍文献时仍会遇到。
来源说明:
由于“顿擗”属于非常用古语词,其释义主要依据权威古汉语辞书(如《汉语大词典》、《辞源》)中对“顿”和“擗”的分别解释及古文献用例的归纳总结。鉴于其生僻性,暂未在公开网络资源中找到直接、详尽的现代词典词条链接。其经典用例可参考古代文集(如《弘明集》)及大型语文辞书的相关条目。
网络扩展解释
“顿擗”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如下:
基本解释
- 含义:指物体崩倒、倒塌的状态,常用于描述建筑或物体的损毁。
- 引申义:在部分语境中,也可表示因外力或内部结构问题导致的突然性崩塌。
语境应用
- 物理崩塌:如“房屋顿擗”表示房屋倒塌。
- 抽象比喻:可引申为事物因根基不稳或矛盾激化而崩溃,如“纲纪顿擗”(指制度或秩序瓦解)。
词源与构成
- “顿”:本义为叩头、停顿,后衍生出“倒下”之意(如“顿毙”指倒毙)。
- “擗”:原指用手拍胸(表悲痛),后扩展为“分裂、倒塌”义。
两字组合后,强化了“突然崩坏”的意象。
参考来源
更多细节可查看、3、4的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阿尔泰山脉匾担变卖典质边邮布代不赶趟菜蔬畅道是驰甬除陌畜孽疵疠篡盗打猎单行兜得转蚪蝌独运芳辰繁禧佛生日敷弘负心戆眼子高秩宫妃公刘公心官寨过来人汗粒护牌节法即吉狂颷连衽成帷蠡舫乱烽挛朐律贯卖剑逆産排突偏擅僻近姘识伞头山阻社木砦审判权世间相书役唐捐鲖蟹湾然倭缎雾廓宪矩线路狭心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