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小热昏的意思、小热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小热昏的解释

(1).曲种名。旧时流行在 江 浙 一带的一种街头曲艺。原为卖梨膏糖的人作为招徕顾客的一种手段。唱词多以新闻时事、民间故事为题材。演唱时用一面小锣,三块竹板,边敲边唱。小热昏有 苏州 、 杭州 两派。现在搬上舞台表演的“小锣书”、“三敲赋”均属“小热昏”。《新世界小说社报》第5期《论戏剧弹词之有关于地方自治》:“谈小说如 苏州 小热昏,跳跃而入 玄妙观 。” 阿英 《年画的叫卖》:“过去 上海 所谓‘小热昏’,是最擅长此道的。”

(2).语言妄诞、行为荒唐的年轻人。《冷眼观》第十五回:“莫説我是无意顺嘴溜的话,就是当真説起的,你要我保他们那一班小热昏,是个个能举得孝廉方正,就打从我数起,先是头一个靠不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小热昏”是流行于江浙地区的传统街头说唱艺术形式,属吴语曲种之一。其名称源于表演者常以“发噱逗笑、热昏胡话”的方式吸引观众,早期多与卖梨膏糖的商贩结合,形成“唱卖”特色。

一、词源与历史背景

该词最早见于清末民初,《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记载其起源于杭州,表演者通过即兴编唱时事新闻、民间故事,用幽默夸张的方言俚语讽刺社会现象。20世纪30年代鼎盛期,上海城隍庙、苏州观前街等地均为重要演出场所。

二、艺术特征与表现形式

  1. 道具特征:表演者手持“三巧板”(三块竹板)击节,配以小锣或醒木
  2. 语言特色:夹杂苏白、杭白等方言,唱腔吸收“宣卷”“苏滩”等曲调
  3. 内容构成:包含“开场赋子”“卖口”“送客段”三段式结构,代表曲目有《火烧豆腐店》等

三、文化价值与传承现状

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现存传承人如周志华等通过社区传习、高校展演等方式进行活态保护。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设有专题展区,系统展示其发展史料与表演器具。

网络扩展解释

“小热昏”是吴语地区(江浙沪一带)的传统曲艺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演特点。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曲艺形式
    “小热昏”又名“小锣书”,是流行于江浙沪的街头说唱艺术,起源于清末。表演者通过敲击小锣、竹板,以说唱形式讲述新闻时事或民间故事,最初是卖梨膏糖的商贩为招揽顾客而采用的手段。

  2. 名称由来
    “热昏”在吴方言中意为“因高烧胡言乱语”,带有调侃和自嘲意味。这种艺术形式以夸张、诙谐的语言风格著称,故得名“小热昏”。

二、历史与发展

三、表演特点

四、其他含义

在部分语境中,“小热昏”也指语言荒唐、行为不羁的年轻人,但此用法较为少见,且带有贬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表演形式或历史演变,可参考地方曲艺研究资料或相关非遗保护项目。

别人正在浏览...

安乐世界败不旋踵谤伤奔激碧壶逼上柏拉图瞠目咋舌村部大单于丹情端茂恩深渭阳泛阶飞足封建割据覆窟倾巢膏肓勾集挂履骇人闻见海瑞罢官黑天墨地横遏厚貌深辞花名簿冱冻枷棒蛟宫解斗佶傈尽敌绝景踘踊开涮刻石客养雷部廪人拢共率醵盲人骑瞎马绵延不断密周模棱那得南亳墙进巧计日非柔慎三朝元老衰妻宿饱桃原土谈枉顾王青盖车小痾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