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明的意思、订明的详细解释
订明的解释
用书面形式明白约定。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佚闻·戊午科场之案》:“条子者,截纸为条,订明诗文某处所用文字以为记验。凡与考官、房官熟识者皆可呈递。” 清 陈天华 《警世钟》:“独有 英国 在 中国 通商值百抽五,订明在条约上面。”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八章二:“去年在家,分离的时候,与你订明商酌款项一事,我寄上数函,谅来收到了。”
词语分解
- 订的解释 订 (訂) ì 改正,修改:订正。考订。校(刼 )订。修订。 约定,立(契约):订立。订购。订约。 用线、铁丝、书钉把书页、纸张连在一起:装订。 制定:订计划。 评议:“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
- 明的解释 明 í 亮,与“暗”相对:明亮。明媚。明净。明鉴(a.明镜;b.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c.明察)。明灭。明眸。明艳。明星。明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清
专业解析
"订明"是一个汉语动词,其核心含义是明确规定、明文约定。它强调将约定、规则、条款等内容以清晰、确定的方式书写或陈述出来,使其具有正式性和约束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
核心释义:
- 明确规定: 指将要求、标准、条件、责任、权利等具体内容,通过文字或其他正式形式清晰、确切地表达和确定下来。例如:“合同中订明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 明文约定: 指通过书面协议、法律条文、规章制度等正式文件,对某事项进行约定和说明。例如:“法律订明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
字义分析:
- 订: 本义为评议、校定,引申为约定、制定(规章、条约等)、预先约定(如订购)。这里取其“约定、制定、确定”之意。
- 明: 本义为明亮、清晰,引申为公开、清楚、明白。这里取其“清晰、明确、公开(明文)”之意。
- 因此,“订明”二字结合,即表示“通过约定或制定使其清晰明确”,强调结果的确定性和可依据性。
-
用法特点:
- 正式语境: “订明”常用于法律、法规、合同、协议、章程、制度等正式、具有约束力的文件中。
- 及物动词: 通常后面接需要被明确规定的内容作为宾语(如条款、责任、标准、日期等)。
- 书面语色彩: 属于比较正式的书面用语,在日常口语中使用频率相对较低。
-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规定、载明、列明、写明、确定、约定(书面)、载于(书面)。
- 反义词: 模糊、含混、笼统、未定、待定。
-
权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对“订”的释义中包含“约定”义项(如:订条约),对“明”的释义中包含“清楚”义项(如:说明)。虽然没有直接收录“订明”词条,但其含义可由这两个字的核心义项组合推导,符合现代汉语构词规律。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 《汉语大词典》: 该词典收录了“订明”词条,释义为“明确规定”。这是对“订明”最直接、最权威的词典释义。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订明”是一个正式书面用语,指在文件、法规或协议中以清晰、确定的文字形式进行规定或约定,强调内容的明确性、正式性和可依据性,常见于法律、合同等严肃语境。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的“明确规定”。
网络扩展解释
“订明”是一个中文词汇,其核心含义是通过书面形式明确约定或规定。以下是详细解释及补充信息:
1.基本定义
“订明”指用书面形式将条款、内容或要求明确记载,常见于法律文件、合同、条约等正式场景。例如:
- 清代薛福成描述科举考试中考生与考官通过纸条“订明诗文某处所用文字”(、)。
- 陈天华提到《警世钟》中英国通商税率的书面约定()。
2.使用场景
- 法律与条约:如“订明团体”指按法律定义的政治或非政治团体()。
- 商业与运输:如船舶启行前需“订明开驶之期”()。
- 监管要求:如文件修订需符合许可证“订明的规定”()。
3.结构解析
- 字形:“订”为左右结构,含“言”字旁,与文字约定相关;“明”表示清晰、明确()。
- 词性:动词,强调通过文字确立条款。
4.例句参考
- 国际条约:“独有英国在中国通商值百抽五,订明在条约上面。”()
- 现代用法:“抗凝血药通常订明给有心律不齐风险的患者。”()
“订明”强调以书面形式确保约定的明确性和法律效力,广泛用于正式文书。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清代文献或现代法律文本(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马生邦交保中悲戚贝子补鳌蚕山锤锻橱簏触千捣万疵齾当家子點召方制翻着韤妃子丰侈俘级攻驳钩挽海溆鹤脑侧堠馆火工郊导劫买浸害金声玉色就使铿锵有力旷窅圹野兰花裲裆量时度力陵诋遛腿龙马楼棚緑英马首欲东庞乱亲代轻俊鋭泽珊网诗瘢释甲肆言无忌天波头稍頽塞萎腇违天悖人微隙蜗迹无貌无戏言歇里歇松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