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牧竖 ”。
“牧竪”的正确写法应为“牧竖”,是古代汉语中对“牧童”的称呼,具体解释如下:
“牧竖”指放牧牛羊的孩童,常见于古诗文。例如宋代陆游在诗中写道:“放翁病起出门行,绩女窥篱牧竖迎”(),描绘了牧童迎接诗人的场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也有一篇名为《牧竖》的短篇小说()。
该词反映了古代社会阶层差异。牧童身份低微,与“牧”字被用于官员管理的引申义形成对比,暗含对百姓地位的隐喻()。
如需进一步了解《牧竖》故事细节,可查阅《聊斋志异》原文或相关注解。
牧竪(mù chú)是一个汉字词语,其拆分部首为“牜”和“⺏”,笔画数为11画。牧竪的“竪”字在繁体中文中为“豎”。牧竪是古时的一种汉字写法,用于表示人们放牧时在高山或山谷中追逐牲畜的景象。
牧竪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牧民生活。在古代,人们常常将牲畜放养在山地或山谷中,让它们自由地寻找食物。而牧竪这个词语描述了人们驱赶和追逐牲畜的场景,象征着牧人的勤劳和对生活的投入。
牧竪的繁体汉字为「牧豎」,即将「竪」字的简化形「⺮」替换为「豎」字的外形。
在古代,汉字的字形和书写方式不同于现代汉字。牧竪这个词在古代的书写中,竖起的“竪”字写得比较直,没有弯曲,给人一种肃穆和挺拔的感觉。
1. 牧竪之风景,令人心旷神怡。
2. 大山中的牧竪,是牧民们的家园。
1. 牧场:放牧牲畜的场地。
2. 牧民:以放牧为生的人。
3. 牧歌:牧民放牧时唱的歌曲。
4. 牧羊犬:用来驱赶牲畜的犬类动物。
1. 牧场→牧地
2. 牧民→牧人
3. 牧歌→牧谣
1. 牧竪→畜牧
2. 牧场→农田
3. 牧民→农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