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末的意思、颠末的详细解释
颠末的解释
本末;前后经过情形。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六:“ 世南 既登览山川之奇秀,且得考覈其事之颠末,故详纪之,以告来者。” 清 恽敬 《答蒋松如书》:“数月来为吏事所苦,不得暇, 鹿耔 颇与知颠末,是以不及作报。” 夏承焘 《<又玄集>后记》:“爰付影印,以广流传,并识得书颠末如此。”
词语分解
- 颠的解释 颠 (顛) ā 头顶:华颠。 最高最初的部分:颠末(本末)。山颠。 倾倒,跌:颠沛。颠倒(僶 )。颠踬。颠覆。颠扑不破。 上下跳动:颠簸。 古同“癫”,精神错乱。 笔画数:; 部首:页; 笔顺编号:
- 末的解释 末 ò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最后,终了:末了(僶 )。末尾。末日。末代。穷途末路。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业。末技。舍本逐末。 碎屑:末子。碎末。 传统戏剧角色名,一
专业解析
"颠末"的汉语词典释义
拼音与基本释义
"颠末"(diān mò)指事物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包含起因、经过与结果,强调事件的完整性。《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始末;本末",突出对事件首尾连贯性的描述。该词属于书面语,常见于历史叙述或正式文书中。
词源与演变
"颠"原指头顶,引申为"起始";"末"指树梢,引申为"终结"。二者组合后,通过借代手法形成"事件全过程"的抽象含义。清代《说文解字注》记载:"颠者顶也,末者端也,合言事体之始终",印证了该词的构词逻辑。
用法与示例
- 古典文献用例:蒲松龄《聊斋志异·仇大娘》中"孝子履历颠末,言之甚悉",展现其作为叙事脉络的典型用法。
- 近现代应用:鲁迅《书信集》中"详述改革事业之颠末",延续了该词对复杂过程的概括功能。
近义辨析
- 始末:更强调时间顺序,如《现代汉语词典》"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
- 本末:侧重主次关系,含价值判断,如"本末倒置"。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中华书局, 2013.
- 蒲松龄. 聊斋志异[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鲁迅全集(第14卷)[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商务印书馆, 2023.
网络扩展解释
“颠末”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 拼音/注音:diān mò(ㄉㄧㄢ ㄇㄛˋ)
- 词性:名词
- 释义:指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经过,即“本末”或“始末”。
详细解释
-
古典文献中的使用
- 宋代张世南在《游宦纪闻》中提到“考覈其事之颠末”,意为记录事件的全过程。
- 清代恽敬的《答蒋松如书》中亦用“颠末”描述事务的完整经过。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强调对事件或事物发展过程的全面描述,如“细述事件颠末”。
近义词
特殊用法(成语)
- 在特定语境中,“颠末”可引申为事物经历曲折后的最终结果,如“形容艰难困苦后的成功结局”。
例句
- “我们聚精会神听他细述整个事件的颠末。”
- “纪录事件颠末时需详实客观。”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颠末”一词兼具古典与现代色彩,适用于描述完整的事件发展脉络。
别人正在浏览...
爱莫之助摆钟睥睨播菜不肖长生殿掣曳曳抽青吹肚鱼词艺大寳局打搀黨棍蟷蠰打钱垫喘儿跌失冻芋二分明月社繁闹非池中物浮梗夫男故实灰惨惨简略嘐嘎解鞅警卡决策学举跬捞着两腋风生领抹脉动馁弃努膊盘龙之癖辔筴疲苶破题情素确守缛彩三绺梳头,两截穿衣山风尚志省径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时花事伦时暇授业解惑帨巾税务逃税天属网车委璅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