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遂拜 蒙 母,结友而别”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肃 ( 鲁肃 )拊 蒙 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学识英博,非復 吴 下 阿蒙 。’ 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 穰侯乎 !’”后因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谓别后进步快速,当另眼相看。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通过以下要点综合阐释:
指分别一段时间后,他人已有显著进步,需用新的眼光重新看待。强调人的成长和变化不应被固有印象所局限。
原始出处
源自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的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典故背景: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吕蒙原本不喜读书,后经孙权劝学开始发奋。当鲁肃再见到吕蒙时,惊叹其学识进步,吕蒙回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文学扩展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孙权劝学》进一步记载了这一故事,使成语广为流传。
这一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提醒人们: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人离开一段时间后再相见,因对方的变化而感到惊讶或加倍注意。它可以拆分为“士别”、“三日”和“刮目相待”三个部分。
“士别”指分离,由“士”和“别”组成。“士”表示有知识、文化的人,“别”表示离开。
“三日”指三天。“三”表示具体的数目,“日”表示时间的单位。
“刮目相待”形容重视对方的变化。“刮目”是刮擦双眼,表示注意观察。“相待”是等待,表示期待对方有所表现。
这个成语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成语的繁体为「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例如,“士别”在篆字(古代楷书字形)中的写法为「士仞」,“三日”为「三曰」,“刮目相待”为「刮目相黛」。
例句:
他去国外留学三年后回来,我们刮目相待地观察着他的变化。
组词:壮士、别离、日子、目光、相逢
近义词:屏息以待、洗耳恭听
反义词:不省人事、置若罔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