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谷丰收。《东观汉记·明帝纪》:“是时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周书·苏绰传》:“比年稍登稔,徭赋差轻,衣食不切,则教化可脩矣。” 宋 曾巩 《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田畴之间,连获登稔。”
“登稔”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五谷丰收,常见于历史文献中描述农业丰饶的景象。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登稔”由“登”(成熟、收成)与“稔”(谷物丰收)组合而成,意为农作物丰收、年成丰足。例如《周书·苏绰传》提到“比年稍登稔”,即连年收成较好,百姓赋税减轻。
文献用例
其他说法辨析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将“登稔”解释为“登上高处鉴别事物”,此说法缺乏文献支持,可能是对字面义的误读,建议以权威词典和古籍引证为准。
近义词与反义词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语境,可参考《东观汉记》《周书》等古籍或权威词典来源。
《登稔》是一个成语,用来描述登山观望田地的意思。该词由六个汉字组成,拆分部首为“白”和“禾”,总计具有16个笔画。
该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它描述了当时农民在丰收的季节爬上高山,观看自己劳动的成果。同时也具有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赞美之意。
在繁体字中,《登稔》的书写形式与简体字基本相同。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多有变化,但《登稔》这个词的写法在古代并无较大差异。
以下是一些示例句:
一些与《登稔》相关的词语有:
一些近义词可以包括:
而《登稔》的反义词可以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