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登降的意思、登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登降的解释

(1).增减。《左传·桓公二年》:“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百官於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上》:“登降以数言之,非以位言之也。登谓增其数,降谓减其数也。” 宋 范仲淹 《六官赋》:“俎豆之事,登降而不失其宜。”《宋史·食货志上一》:“按田莱荒治之迹,较户产登降之籍,验米穀贵贱之价,考租赋盈亏之数。”

(2).引申为改革。 明 吴承恩 《<留思录>序》:“夫古昔盛时,天子巡狩方岳之下,列国诸侯采诗以献之,命太师陈而观焉,于以登降政俗。”

(3).犹进退。指登阶下阶进退揖让之礼。《墨子·非儒下》:“﹝ 孔丘 ﹞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观众。”《韩非子·八说》:“登降周旋,不逮日中奏百。” 陈奇猷 集释引 太田方 曰:“‘登降周旋’,指古礼也。”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正月元日,初见宗祖。躬执百礼,登降拜俯,荐于新宫。”《宋史·乐志七》:“肃然威仪,登降周旋。”

(4).上下。指从低处到高处,从高处到低处。《文选·扬雄<甘泉赋>》:“登降峛崺,单埢垣兮。” 李善 注:“登降,上下也。” 汉 班彪 《北征赋》:“乘陵冈以登降,息 郇 邠 之邑乡。” 晋 陶潜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餘。” 清 赵翼 《茅山纪游》诗:“峩峩 九霄殿 ,登降纷摩肩。”

(5).起伏。一起一落。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其南则有平原广泽,登降陁靡,案衍坛曼。” 汉 班固 《西都赋》:“增盘崔嵬,登降炤烂。殊形诡制,每各异观。”《隋书·天文志上》:“况人路迂迴,山川登降。”

(6).升降。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於是列髹彤之绣桷,垂琬琰之文璫,蝹若神龙之登降,灼若明月之流光。”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履薄非兢,临深罔战。授受靡諐,登降弗爽。”

(7).立即降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岁时亢旱,天子祈雨不得。 良 乃曝身阶庭,告诚引罪。自晨至中,紫云沓起,甘雨登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登降"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包含两个核心义项:

一、升降起伏 指地形或空间的上下变化。该用法最早见于《汉书·司马相如传》:"其山则盘纡岪郁,隆崇嵂崒,登降施靡",生动描绘山峦高低起伏的形态。《文选·扬雄〈羽猎赋〉》中"渟湟沆瀁,错紾盘委,天地虹洞,固无端涯,大明生东,月朔西陂"的注释也延续了这一用法。

二、礼仪动作 特指古代礼仪中的登阶与降阶行为,体现礼制规范。《周礼·春官·司几筵》记载:"王位设黼依,依前南乡,左右玉几,祀先王昨席亦如之",郑玄注"登降酌献之节"说明这是祭祀仪式中的重要仪轨。宋代陈旸《乐书·乐图论》中"工四人,升自西阶,登降作止"的记载,则具体展现了礼乐活动中的动作流程。

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被收录为"上下;从低处到高处为登,从高处到低处为降"的释义,体现了古代汉语中反义复合词构词特点。字源学考证显示,"登"字甲骨文作双手捧豆(礼器)登阶状,与礼仪动作存在原始关联。

网络扩展解释

“登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及文献示例如下:

  1. 增减;调整
    本义指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引申为对事物进行调节。例如《左传·桓公二年》提到“登降有数”,指通过数量调整维持秩序。宋代范仲淹在《六官赋》中亦用此意,强调礼制调节的适宜性。

  2. 改革;变革
    从“增减”进一步引申为制度或政策的调整,如明代吴承恩《留思录序》中“登降政俗”,即指通过改革整顿政风民俗。

  3. 进退揖让之礼
    指古代礼仪中的登阶、降阶等动作,体现行为规范。如《韩非子·八说》批评繁琐的“登降周旋”之礼,认为其效率低下;《墨子·非儒》也提到孔子以此礼示范仪节。

  4. 地理空间的上下起伏
    描述从低处到高处或相反的运动,常见于文学作品。如扬雄《甘泉赋》用“登降峛崺”形容山势起伏;陶渊明诗句“登降千里餘”则描绘长途跋涉的地形变化。

  5. 立即降下(较少见)
    此义项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于特定语境中,如文献提到的“立即降下”。


该词核心围绕“变化”展开,既可指具体数量、动作的增减进退,也可引申至抽象的制度改革或自然地理的起伏。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韩非子》等原典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爱慕稗官野史百舍重茧班鱼褒义词迸阶鼈索兵式操操絃惝惝尘羁赤烘烘垂佑跐蹓啐酒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不及登登笃笃丁玲断清敦庞法元風概感附胳膊肘戈伐苟利子广剧管片还付诃子豁险鉴燧角芒积墨穽鄂迳流鸡谈就涂壳族空门士孔目快然蓝黑陵虚灵真评断僻滞裙襕绕缭桑榆暮景守筮帅长琐秩塔夫绸偷惰吴笺悟物想忆纤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