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详细解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解释
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说符合道义者能够得到多数人的帮助,反之则孤立无援。
词语分解
- 得道的解释 ∶指符合正义得道多助 ∶指道教、佛教修行达到非凡的境界详细解释.古代道家谓顺应自然、与天合一的境界。《庄子·知北游》:“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泛指知晓事理。 郭沫若 《
- 寡助的解释 谓帮助的人很少。《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宋 苏轼 《徐州谢上表》:“臣 軾 伏念,臣奋身农亩,託迹书林,信道直前,曾无坎井之避;立朝寡助,谁为先后之容?” 范文澜 蔡美彪
网络扩展解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具体含义及分析如下:
一、词义解析
-
字面意义
- “道”:指道义、仁政或治国之道,即符合道德准则、顺应民心的行为或政策。
- “多助”与“寡助”:分别表示获得广泛支持与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
核心思想
坚持正义与仁政的人或政权会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得道多助),而违背道义的则失去支持(失道寡助)。孟子通过比较“天时”“地利”“人和”,强调民心向背是成败关键。
二、深层逻辑
- 论证结构:
孟子以战争为例,指出地理优势(地利)强于天气条件(天时),而人心团结(人和)又超越地理优势,最终推导出“得道者得人和”的结论。
- 治国关联:
“得道”特指统治者施行仁政,如减轻赋税、体恤百姓,从而赢得民心;反之暴政则导致众叛亲离。
三、现实意义
- 历史印证:
如周武王因顺应民意推翻商纣(得道多助),而暴君因失道终致灭亡。
- 现代启示:
适用于个人处世、企业管理乃至国际关系,强调道德与公正是凝聚力量的基础。
四、原文节选
《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遵循道义者支持众多,背离道义者支持稀少。支持少到极点时,亲人也会背叛;支持多到极点时,天下人都会归顺。)
这一思想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强调道德合法性对个人或组织长期发展的重要性。
网络扩展解释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词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走正道,得到的帮助会很多;但如果一个人违背正道,获得的帮助会很少。现在让我们来拆分一下它的部首和笔画。
部首:
- 得:彳 (chuò, the walking radical)
- 道:辶 (chuò, the walking radical)
笔画:
- 得:5画
- 道:15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它强调正道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坚守正道才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这个词也以繁体字写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在古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词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现代普遍使用的写法和繁体字写法保持一致。
这个词在句子中的使用例子可以是:一个人只有在做正确的事情时才会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因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些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关的组词可能包括:
- 得寸进尺(欺负他人给他人困难)
- 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失去一样东西的同时得到另一样东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近义词可能是「行善有善报,行恶有恶报」,意思是做好事会得到好报,做坏事会受到坏报。
它的反义词可能是「得道还须得良师」,意思是虽然得道了,但还需要有良师的指导和帮助。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