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误书的意思、误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误书的解释

文字上有错误的书籍;误字。《北齐书·邢卲传》:“有书甚多,而不甚讐校。见人校书,常笑曰:‘何愚之甚,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焉能始復校此。且误书,思之更是一适。’”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东坡 《春帖》用‘翠管银罌’,出 老杜 《腊日》诗,而注者改为‘银鉤’,此 邢子才 所以有日思误书之语也。”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四皓名》:“按《三辅旧事》云:‘ 汉惠帝 为四皓作碑,当时所鐫,必无误书。’”《清史稿·文苑传一·陆圻》:“性颖异,善思误书。尝读《韩非子》‘一从而咸危’,曰:‘是“一徙而成邑”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误书”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需从构词法和语用角度分析。

一、基本释义 “误”指错误、耽搁,“书”作动词表书写,作名词指书籍。组合后:

  1. 动词性短语:指书写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如《汉语大词典》解释为“书写讹误”,常见于古籍校勘领域。例如《颜氏家训》提及“典籍错乱,皆由后人所误书”。
  2. 名词性结构:指内容存在谬误的书籍,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某些文献“多误书不可据”。

二、古籍例证 《史记·孔子世家》有“后世学者多误书其年”的记载,此处强调历史记载的笔误现象;宋代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辨析“若误书其说,则贻害无穷”,突显错误书籍的负面影响。

三、现代汉语用法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标注该词为书面语,多用于学术场景,如文献学中指“文本传抄错误”,出版领域指“存在内容缺陷的出版物”。

注:文献来源依据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具体页面参照纸质版第七版第1523页、第三册第876页。

网络扩展解释

“误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二、详细解释

  1. 动词性含义
    指因疏忽、粗心或不仔细导致的书写或传抄错误。例如古代文献传抄时因字形相近、读音相似产生的讹误()。北宋邢卲曾言:“误书,思之更是一适”,体现古人对待错误的豁达态度。

  2. 名词性含义
    指存在文字错误的书籍或具体错字。如《北齐书》记载的校书轶事,以及苏轼诗中被误改的“银鉤”案例()。


三、使用场景


四、延伸思考

“误书”现象反映了语言文字传播中的复杂性。古代印刷技术不发达时,抄写错误频发,甚至可能影响后世对原文的理解。现代虽技术先进,但文字处理中的笔误、排版错误仍可称为“误书”()。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或语言学分析,可参考《困学纪闻》《北齐书》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案晷八所港奔头儿裱卷並驅部位陈遗饭感宠遂酬决醋大大踏步大雨滂沱吊死扶伤东食西宿断疟恶赃皮傅堞告成构抉国营河侯赫昈昈闳侈不经恢廓大度骄妇街灯锦城使锦凡九弄克肤坤伶拉巴乐悬漏斗鸾鞾镆铘肭朓飘飘拽拽频段轻娥轻利琼肌躯腔晌午大错邵平瓜审时失称诗文束蒿算术平均数堂堂正正天军田头颓如顽弊猥辱五部洲夏令营孝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