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称“ 黄芒瘴 ”。我国 岭 南在秋季草木黄落时的瘴气。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芒茅枯时,瘴疫大作, 交 广 皆尔也,土人呼曰黄茅瘴,又曰黄芒瘴。” 唐 徐彦若 《戏答成汭》诗:“ 南海 黄茅瘴,不死成和尚。” 宋 苏轼 《闻乔太博换左藏知钦州以诗招饮》诗:“阵云冷压黄茅瘴,羽扇斜挥白葛巾。” 王十朋 集注:“《通真子·瘴气论》曰:‘ 岭 南瘴犹如 岭 北伤寒也。从仲春讫仲夏,行青草瘴;季夏讫孟冬,行黄茅瘴。’”亦省称“ 黄瘴 ”。 南唐 陈陶 《赠别离》诗:“山妖水魅骑旋风,魘梦啮魂黄瘴中。”
黄茅瘴是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特殊自然现象,特指南方地区秋季因湿热气候与植被腐化共同作用形成的致病瘴气。其名源于《岭表录异》等古籍,其中“黄茅”指代枯萎泛黄的茅草类植物,“瘴”则指湿热蒸腾的致病雾气。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卷下记载:“南方凡病皆谓之瘴,黄茅瘴尤毒,发于秋末,黄茅枯槁时也”,明确指出该现象的季节特征与植被关联。
北宋《太平御览》引《交州记》载:“黄茅瘴,瘴气如雾,沾衣则疮溃”,从病理角度描述了其危害性。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水部》提及应对黄茅瘴的草药配伍,侧面印证该现象在古代医学体系中的认知地位。现代研究认为,这类记载可能对应疟疾等虫媒传染病高发期,湿热环境加速病原体传播的特性。
该词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将瘴气分为“青草瘴、黄梅瘴、新禾瘴、黄茅瘴”四季类型,其中黄茅瘴作为秋季代表性气候现象,成为古代文人描述岭南风土的重要意象。这类系统分类体系反映出古代学者对地域性气候疾病的观察总结。
“黄茅瘴”是我国古代对岭南地区特定季节瘴气的称谓,具体解释如下:
黄茅瘴是岭南地区在秋季草木枯黄时出现的瘴气,因芒茅草(又称黄茅)枯萎而得名。古文献中亦称为“黄芒瘴”,属于季节性瘴气的一种。
朝代 | 文献/作者 | 记载内容摘要 |
---|---|---|
晋代 | 嵇含《南方草木状》 | 首次记载“芒茅枯时,土人呼黄茅瘴” |
唐代 | 徐彦若《戏答成汭》 | “南海黄茅瘴,不死成和尚” |
宋代 | 苏轼、陆游诗词 | 多次引用作为岭南险恶环境的意象 |
该词不仅是自然现象描述,更成为文学中象征南方蛮荒险恶环境的意象,常见于唐宋诗词。现代语境下,随着生态环境变化,此类瘴气已基本消失。
八疵抱不平保世碑壠比肩叠踵撤回承纳承荫触地号天刺船麤险躭疾电骛低潮发剔该极还返黑祲鹤目荷润厚膜集成电路惶惶金钗尽全力九经三史口浅口中雌黄镣镰谩怠靡嫚冥室抹眉小索拏获咆勃泙濞启请秋妇犬齿忍饥挨饿宂闹若离若即萨齐玛誓死不屈斯斯文文肃呈宿雏趟将谭言微中梯林擿索头对退保王条文昌缠斗吴祭酒五龙显弹香罗帕霄雿吸墨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