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书袠 ”。书卷的外套。 晋 王嘉 《拾遗记·秦始皇》:“二人每假食於路,剥树皮编以为书帙,以盛天下良书。”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上犊车蓬軬,及糊屏风书袠,令不生虫。”
(2).泛指书籍。 宋 苏辙 《南窗》诗:“西斋书帙乱,南窗初日升。” 明 李贽 《与焦漪园》:“偶开书帙欲以散闷,而奇字奥义,无从问卜,反增闷耳。” 清 龚自珍 《己卯自春徂夏在京师作》诗之五:“回首外家书帙散,大儒门祚古难躋。”
"书帙"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意蕴的复合词。《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书籍的封套或包裹书籍的布帛",其中"书"指代文字载体的典籍,而"帙"本义为布帛制作的卷轴外衣,二者结合后既指保护书籍的装帧工具,也引申为典籍的计量单位。古代文献如《隋书·经籍志》记载"合三千九百四十五帙",即以"帙"作为书籍集合的计量方式。
从词源结构分析,《说文解字》对"帙"的注解为"书衣也",强调其保护典籍的实用功能。随着装帧技术的演变,《天工开物》记载明代书帙已发展出"绢帛为面,竹纸为骨"的复合结构,兼具防潮、防蠹的物理特性。现代《辞海》补充说明,在佛教典籍中,书帙特指经卷的锦缎包袱,体现了宗教文献的尊崇地位。
该词在文学作品中常作为典籍的代称,如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书帙纵横不计年",通过书帙的意象传达文人雅士的藏书之趣。需要注意的是,在当代汉语使用中,《现代汉语词典》标注该词属于书面语范畴,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或文学创作领域。
“书帙”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本义
指古代书籍的外包装或书套。古人用布帛、树皮等材料制作书帙,用于包裹书卷以防止损坏。例如晋代文献《拾遗记》记载“剥树皮编以为书帙”,北魏《齐民要术》也提到用书帙防虫()。
引申义
后逐渐演变为对书籍的泛称。宋代苏辙的诗句“西斋书帙乱”及明代李贽的《与焦漪园》均用“书帙”代指书籍整体()。结合“卷帙浩繁”(形容书籍繁多)中的“帙”字,可进一步理解“帙”作为量词或装帧术语的历史用法()。
小知识
“帙”原指包裹书卷的织物,后衍生为书籍的计量单位,如“一帙”即一套书。该词常见于古籍,现代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
报丧比较语言学秉彝参涉长命百岁此时电烂防水棐忱風飈肤挠高絙百尺公务钩绞挂练归道山酣酒旱亢呵奬灰不溜丢驾凌季节精勤举动绝路逢生峻立砍杀铿鍧髡躶蜡帛书牢槛梁肉六骥罗惹灭景追风皮里膜外迁爵樵迳欺巧曲至认亏三魂出窍商部少形生脚时谚首播收步霜空税款糖舌蜜口楟柰通厮脚儿徒读父书兔毫驼蹏鸡无情无绪无懈可击纤苛小屈大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