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达孝的意思、达孝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达孝的解释

最大的孝道。达,通“ 大 ”。《礼记·中庸》:“ 武王 、 周公 ,其达孝乎……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宋 王禹偁 《贺南郊大赦表》:“严父配天,王者之达孝;眚灾肆赦,有国之大猷。”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达孝》:“达孝者,达於上下,达於幽明,所谓孝弟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达孝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特指通达、完备的孝道,强调孝行不仅体现于对父母的奉养,更在于对家族精神的传承与社会责任的践行。以下从词义、文化渊源及经典用例三方面详解:


一、词义解析

  1. “达”的核心含义

    “达”本义为“通达无阻”(《说文解字·辵部》),引申为“通晓”“显扬”。在“达孝”中,指孝道贯通于个人修养、家族延续与社会伦理,达到圆满境界。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2. “孝”的深层内涵

    传统孝道包含“养亲、敬亲、谏亲、承志”等多重维度(《孝经·纪孝行章》),而“达孝”要求超越物质奉养,实现精神层面的延续,如继承先人遗志、光大家族声誉。

    来源:《孝经》儒家十三经之一。


二、文化渊源与经典用例

《中庸》中的典范定义

儒家经典《中庸》第十九章以周武王、周公为例,定义“达孝”标准:

“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意为:武王、周公可称“达孝”,因其善于继承先人(文王)的志向,延续其未竟的事业。

来源:《礼记·中庸》汉代郑玄注本。

朱熹的阐释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进一步强调:

“达孝,谓天下之人通谓之孝,犹言达尊也。”

——指出“达孝”是公认的最高层次孝道,需通过“修祖庙、行祭祀”等礼仪,使家族精神世代绵延。

来源:《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与传统“孝”的对比

维度 普通孝道 达孝
实践范围 家庭内部奉养父母 家族、社会层面的精神传承
核心要求 物质供养、礼节遵从 继承遗志、光大门楣
终极目标 尽人子之责 实现家族与社会的和谐延续

结论

“达孝”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对孝道的最高诠释,其本质是通过对先人志向与事业的继承发扬(如《中庸》中的周武王),实现个人德行与家族荣光的统一。这一概念深刻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逻辑进阶,成为传统文化中衡量孝行的权威标准。

网络扩展解释

“达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达孝”指最大的孝道,其中“达”通“大”(即“达”是“大”的通假字)。该词最早见于《礼记·中庸》,用于形容周武王和周公的孝行:“武王、周公,其达孝乎……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二、核心内涵

  1. 超越形式的孝行
    不仅限于生前奉养,更强调对逝去亲人的敬重,如祭祀时保持“事死如事生”的态度,将孝道贯穿生死。
  2. 社会伦理的典范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解释:“达孝者,达于上下,达于幽明”,即孝道需贯通家族内外、生者与逝者,成为社会共同认可的美德。
  3. 政治与伦理结合
    宋代王禹偁曾将“达孝”与治国理念联系,提出“严父配天,王者之达孝”,体现孝道在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延伸。

三、现代诠释

现代语境下,“达孝”可理解为子女对父母全心全意的关怀与责任,既包括物质赡养,也涵盖精神层面的尊重与传承。

参考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騃穉薄器罢散敝国鄙邑丞尉匙子辍阂楚越村正道术店子叠巘定向培养方弓酆城龙劒封熊分间腹书告论革屣广袤谷丙转氨酶测定海棕皇闼加惠进鲜军马狂海连鬓胡子狸骨帖聆取淋漓尽致露往霜来芒粟猛虎深山面理木冰闹剧聘金贫腔铅球窃犯清夷起张曲中刃器人祀上溢下漏深忧书题塔斯社頽垫托派图谱贤女销魂械解协趣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