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苇所制的器具。《荀子·礼论》:“木器不成斵,陶器不成物,薄器不成用。” 杨倞 注:“薄器,竹苇之器。”
薄器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材质粗糙、工艺简陋的日常用具或容器,多与贵重礼器形成对比。此义项源自古代文献对器物等级的划分,强调其非贵重、非礼仪性质。例如《礼记·檀弓上》记载:“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斫,琴瑟张而不平,竽笙备而不和,有钟磬而无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其中“瓦不成味”即指粗陶制成的薄器,不可作为实用饮食器具。
在考古学中,“薄器”特指器壁厚度小于1毫米的古代超薄陶器或原始瓷器,多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此类器物因胎体纤薄、制作工艺精湛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代表史前制陶技术的巅峰水平。例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胎厚仅0.5毫米,属典型薄器范畴。
“薄”在此词中取“粗劣、轻微”之义(《说文解字》:“薄,林薄也。一曰蚕衣”),引申为质量低劣;“器”泛指用具。该词属书面语,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低,但仍在考古学、历史文献研究领域保留专业术语价值。需注意与“薄葬”(丧葬从简)、“薄材”(资质平庸)等含“薄”的复合词区分语义。
注: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薄”为多音字,此处读作bó(伯音),与“厚”相对,表“轻微、少”之意。
“薄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薄器(拼音:báo qì)指用竹、苇等轻质材料制成的器具。这类器物因材质较薄且脆弱,常用于古代礼仪或日常生活中的简易容器。
《荀子·礼论》中的记载
原文提到:“木器不成斵,陶器不成物,薄器不成用。” 东汉学者杨倞注释为:“薄器,竹苇之器。”。此处强调薄器在礼仪中的象征意义,即未加工完全的器物体现礼的质朴本质。
材质与用途
竹、苇编制的器具因轻便易得,多用于祭祀、丧葬等仪式,或日常临时使用,与木器、陶器并列,反映古代器物分类的特点。
部分现代资料(如)提到“薄器”可比喻“人才浅薄或品德不坚”,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词典,可能是基于字面的现代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薄器”的本义明确指向竹苇制器具,多见于先秦文献。若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荀子》原文及历代注疏(如杨倞注)。其他引申义需谨慎使用,建议结合上下文或权威辞书确认。
暴着冰纹材薄质衰残念乘云行泥持酒打勤灯尽油干彫题东坰斗蚀顿废顿口拙腮发蒙啓滞饭感负谤幞巾敷震耕敛冠挂含垢匿瑕红腐画荻黄屦胡卢诨话翦落笺香叫真京钱九滨骏迈滥觞楞小子两间曼睩缅鉴末都搦管耦国平吞千八百峭绝起营儴佉商祝善诱盛道勝妙神往式谷手泐水帘洞睡香邃学蜩蜋帖职脱期唯心论撷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