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闹剧的意思、闹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闹剧的解释

(1) [farce]

(2) 具有讽刺或幽默倾向的一种轻松的戏剧作品,指允许情节可信性与人物的真实性有很大的自由

建立在混乱的人物关系上的一出有趣的闹剧

(3) 比喻有趣的事情

详细解释

(1).喜剧的一种。特点是情节滑稽,表演夸张,场面热闹。也叫趣剧、笑剧。 夏衍 《论上海现阶段的剧运》:“无原则的‘闹剧第一主义’阻碍了演出和演技的进步。”

(2).比喻滑稽可笑的事情。 许杰 《台下的喜剧》:“关于这骤然发生的闹剧,这时我才有些眉目。”《花城》1986年第6期:“姐妹相认就相认吧,为何又演出了这一幕‘胡同里跌跤磕头’的闹剧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闹剧,作为汉语词汇,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其核心释义可从权威词典和语言学角度进行阐释:

一、核心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的定义,“闹剧”指:

一种喜剧形式,通过夸张、滑稽的情节和表演手法制造笑料,情节往往荒诞离奇,人物行为乖张可笑。也比喻现实生活中荒唐可笑、混乱无序的事件或局面。

此定义揭示了闹剧的双重属性:既是一种戏剧类型,也延伸为对社会现象的隐喻。

二、词源与演变 “闹剧”一词源于西方戏剧概念“farce”的翻译,最早见于20世纪初中国戏剧理论著作。其构词结合了“闹”(喧哗、戏谑)与“剧”(戏剧),精准传达了该艺术形式喧闹滑稽的特质。在汉语语境中,其含义逐渐从纯艺术形式扩展至对社会乱象的批判性描述,如鲁迅在杂文中曾以“闹剧”讽刺社会怪状(《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三、现代延伸与学术界定 现代戏剧理论进一步细化了闹剧的特征:

  1. 情节荒诞性:依赖巧合、误会与物理笑料(如跌倒、追打)推动剧情。
  2. 人物扁平化:角色多为类型化符号(如惧内者、吝啬鬼),缺乏心理深度。
  3. 社会隐喻功能:通过夸张暴露人性弱点或制度缺陷,如官僚主义闹剧映射权力异化(参考《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此类分析印证了闹剧从艺术形式到文化批评工具的语义泛化过程。

四、权威用例与语境 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收录的典型例句包括:

“这场选举沦为一场互相攻讦的闹剧。”

“他的辩解如同闹剧,无人信服。”

可见其现代用法多含贬义,强调事件的荒谬性与无价值感,与“丑剧”“滑稽戏”构成近义关联,但更突出混乱无序的负面色彩。


参考资料: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939页。 在线版
  2. 《汉语大词典》(缩印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5093页。
  3. 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76-180页。
  4. 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http://corpus.zhonghuayuwen.org/(检索词“闹剧”)
  5.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闹剧”条目。 在线版

网络扩展解释

“闹剧”一词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释:

一、基本定义

  1. 戏剧类型:闹剧(英文:farce)是一种以滑稽、夸张为特点的喜剧形式,通过荒诞情节、混乱人物关系和夸张表演制造笑点,注重娱乐性而非深刻内涵。
  2. 比喻义:常用来形容现实中荒谬可笑的事件或混乱局面,如“这场会议最终演变成一场闹剧”。

二、核心特点

三、历史与发展
起源于古希腊的“羊人剧”,15世纪后在欧洲(尤其法国)流行,后逐渐发展为独立戏剧类型。现代闹剧更注重娱乐性和即兴发挥,如综艺节目中的喜剧桥段。

四、相关概念辨析
与普通喜剧相比,闹剧更依赖外在形式(如肢体语言)而非内在逻辑,且常被归为“粗俗喜剧”范畴。其英文名“farce”源自拉丁语,原指戏剧中填充的滑稽片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作品或理论,可参考戏剧研究资料(如提到的《巴特兰闹剧》)或权威词典定义。

别人正在浏览...

八边形榜檠韠冕不碍不可更新资源藏蓄辞领从然村迳刀山剑树的正第二骨独出心裁风吹草动负疼赶时髦干湿球温度表骨惊海鸟哈剌契丹鹤辈红腐红踯躅回采诲导绘影图形魂轿襟带径庭菊部决云宽心丸刳削良讯寥汉丽彩另辟蹊径凛然正气卖力擬不于伦排门粉壁陪备喷鼻骈句破觚陗陿诎要桡腘赏纳烧甎赊老收因结果书侩説文微霄纹缕儿五德香稌先故消釂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