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芒粟的意思、芒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芒粟的解释

(1).穬麦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蔬穀下·麦》:“《食物本草》:‘穬麦,又名芒粟。’”

(2).指皮肤表面因受寒冷刺激而起的微粒。俗称鸡皮疙瘩。 宋 梅尧臣 《潘歙州话庐山》诗:“坐石浸两骹,炎肤起芒粟。” 宋 陆游 《客中夜寒戏作长谣》:“寝衣触体起芒粟,鼻息嘘润成冰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芒粟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复合词,现多用于特定文献或专业领域。其含义可从字义分解与组合义项两方面阐释:


一、单字本义溯源

  1. 芒(máng)

    指禾本科植物籽实外壳上的细刺,如麦芒、稻芒。《说文解字》释为“草耑(端)也”,引申为尖锐之物或微小的尖端。在农学中特指谷物颖壳上的针状结构。

    文化延伸:成语“针尖对麦芒”即借喻双方尖锐对立。

  2. 粟(sù)

    古称“稷”,即今日的小米(Setaria italica),为古代“五谷”之一。《尔雅·释草》注:“粟,粱也”,后泛指颗粒状粮食。

    象征意义:“沧海一粟”喻事物渺小,凸显其微末之态。


二、复合词“芒粟”释义

核心含义:

指带芒刺的粟类谷物,特指未脱壳的小米,因其颖果顶端具细长芒刺而得名。多见于农学典籍,描述谷物的物理形态特征。

扩展义项:

在部分方言或古文献中,可引申为泛指带芒的粮食作物,如黍、麦等(如清代《授时通考》载:“芒粟者,禾穗有芒之属”)。此用法强调谷物外壳的芒刺属性,非单一物种指代。


三、文化与应用场景


权威参考文献

  1. 字源释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名物考释:《尔雅》(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
  3. 农学典籍:清代《授时通考》(中国农业出版社影印本)

注:因“芒粟”属专业古语词,现代词典收录有限,释义综合古典农书与训诂文献,未提供网络链接以确保学术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芒粟”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1.穬麦的别名

穬麦(kuàng mài)是古代对一种有芒刺的麦类作物的称呼,属于大麦或小麦的变种。在《事物异名录》等文献中,“芒粟”被明确记载为穬麦的别称。例如:

2.皮肤受寒冷刺激产生的颗粒(俗称鸡皮疙瘩)

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诗文,用于形容寒冷或恐惧时皮肤表面的反应。例如:

补充说明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例证,(诗词例证)和(辞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兵革博名不甐不以为耻猜想参弹畅叫炒戚刺史州洞察其奸都广反面费情风旌凤友鸾交趺座轨纳古诗源汉庭衡度汯汩豢豹灰管校次夹丝玻璃解禄结匈劫执悸骇经构静客进来拷供靠拢课督髡毛烂银盘灵查緑内障明个耐用酿热物泮乡盘羊噗噗声前尘影事签幐樵树起经轻翅齐俗驱配森梢澍流搪击讨诵危失吴儿巷战小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