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穬麦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蔬穀下·麦》:“《食物本草》:‘穬麦,又名芒粟。’”
(2).指皮肤表面因受寒冷刺激而起的微粒。俗称鸡皮疙瘩。 宋 梅尧臣 《潘歙州话庐山》诗:“坐石浸两骹,炎肤起芒粟。” 宋 陆游 《客中夜寒戏作长谣》:“寝衣触体起芒粟,鼻息嘘润成冰凌。”
“芒粟”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穬麦(kuàng mài)是古代对一种有芒刺的麦类作物的称呼,属于大麦或小麦的变种。在《事物异名录》等文献中,“芒粟”被明确记载为穬麦的别称。例如:
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诗文,用于形容寒冷或恐惧时皮肤表面的反应。例如: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例证,(诗词例证)和(辞典释义)。
《芒粟》是指大麦和小麦的统称,泛指一种粮食作物。芒和粟分别指大麦和小麦,是两种主要的粮食作物。
《芒粟》这个词共有6个笔画,其中“芒”是由艹部和日部组成,共3个笔画;“粟”则是由米部组成,共3个笔画。
《芒粟》一词起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在繁体字中,芒和粟分别写作「芒」和「粟」。
在古代汉字中,芒的写法较为特殊,像一束芒草的样子。而粟的写法则类似现代的字形,也可以写作「傃」或「致」。
1. 田间金黄的芒粟,让人眼前一亮。
2. 这个地区种植芒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芒粟种植、芒粟产量、芒粟收获、芒粟地区、芒粟农民
麦类作物、谷物、粮食作物
杂草、非粮食作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