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木冰的意思、木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木冰的解释

(1).雨雪霜沾附于树木遇寒而凝结成冰。《春秋·成公十六年》:“王正月,雨木冰。” 杜预 注:“记寒过节,冰封著树。”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变救》:“木有变,春凋秋荣。秋木冰,春多雨。”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木冰》:“又十日雨木冰,状如楼阁、人物、冠带、鸟兽、卉木,百态具备,殆非人工。高林大树,珠葆羽幢,弥望不絶。凡五日,始解。”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寒甚而木冰,如树作介胄也。”《清史稿·灾异志三》:“ 顺治 六年十二月, 咸寧 木冰。”

(2).指雨雪霜沾附于树木所凝结成的冰。《旧唐书·五行志》:“ 永泰 元年二月甲子夜,雷电震烈。三月,降霜为木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木冰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自然现象指代的词汇,多用于描述冬季因特殊气象条件形成的树木结冰现象。根据《气象学大辞典》定义,木冰指“空气中的过冷却水滴接触低温物体(如树枝)时迅速冻结形成的透明或乳白色冰层”,其形成需同时满足气温低于0℃、空气湿度高且风速适中等条件。

从类型学角度,木冰可分为两类:一是“雨凇”,即雨水在树枝上冻结形成的层状冰晶,常见于初冬或早春;二是“雾凇”,由雾气在树枝表面直接凝华形成的松散冰晶,多发生于寒冷湿润的山区。中国气象局研究指出,木冰现象在长江中下游及东北地区出现频率较高,且对电网、植被有一定破坏性。

古代文献中,《汉书·五行志》已有“树介”的记载,即今所称木冰。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识》进一步描述:“冬月著树如冰,谓之木冰,亦曰树介。”现代气象观测表明,木冰的形成与逆温层存在密切相关,当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出现“上暖下冷”结构时,易形成此类特殊凝结现象。

在生态影响方面,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显示,适度木冰可增加土壤水分,但持续过厚冰层会导致树木断枝、根系冻伤。近年气候变化背景下,木冰现象发生频率呈下降趋势,相关研究已纳入全球气候变化监测指标体系。

网络扩展解释

“木冰”是一个具有自然现象与文学意象双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指雨、雪、霜等遇低温在树木表面凝结成冰的现象,常见于寒冷潮湿的气候条件下。例如《春秋·成公十六年》记载“雨木冰”,即雨水在树上冻结成冰。

二、科学解释

现代气象学中,木冰对应“雨凇”(俗称冰挂或树挂),由过冷雨滴(冻雨)接触低温物体表面迅速冻结形成。这一现象多发生于冬季或初春,需同时具备降水、低温及适宜的风速条件。

三、历史文献记载

  1. 《旧唐书·五行志》:记载永泰元年“降霜为木冰”,说明古代已关注此现象。
  2. 《清史稿·灾异志》:顺治六年“咸宁木冰”,反映其作为气候异常记录的功能。

四、别称与衍生义

五、文学与民俗意义

古代常将木冰视为特殊天象,部分文献将其归入“灾异”范畴,体现天人感应思想。现代文学作品中则多用于描绘冰雪景观的晶莹美感。

别人正在浏览...

騃昧谙习拜相鞭凳遍身标角笔文弊源怖恐层壁层城差承拆账顶祝燔炰发吐風雲突變櫜弓戢矢光大憨呆呵责化枢镬煑剑佩监修矫尾厉角急遽祭礼金盆酒糟头疾言遽色亏杀蛞蝼库容来往老鬼猎射力力秘咒畔朋扑簌乾嗌钳语秦女楚珠人穷智短山沟生犷蛇蜮识检首富守舍松落通润吞嚼暾暾外举文阶乌头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