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罢散的意思、罢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罢散的解释

(1).遣散。《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今宜罢散民役。宫室之制,务从约节。”

(2).谓结束。 宋 苏辙 《罢散青词》:“请女道士二七人,於 福寧殿 罢散明堂礼毕道场,设醮一座,一百二十分位。”

疲敝散漫。 汉 贾谊 《过秦论上》:“﹝ 陈涉 ﹞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 秦 。”一本作“ 疲弊 ”。 宋 苏辙 《北狄论》:“诸侯犹帅其罢散之兵,合从以击 秦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罢散"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停止并解散,常用于描述集会、活动或人群的结束与离散状态。以下从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语义特征及用法:


一、基本释义

  1. 停止与解散

    指某项集体活动(如会议、宴席、仪式等)正式结束,参与者随之散去。

    古籍例证:

    《史记·项羽本纪》载鸿门宴后“项王因留沛公与饮……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于是遂去,令张良留谢……项王曰:‘诺。’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宴会结束后的“罢散”场景,参与者各自离开)

  2. 引申为终止与消散

    可抽象指某种状态(如喧嚣、纷争)的平息与消失。

    例证:

    宋·苏轼《赤壁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宴饮结束后的“罢散”氛围)


二、语义分析


三、用法对比

近义词 差异
解散 侧重主动遣散(如军队解散)
结束 仅表终止,不强调离散动作
遣散 含强制驱离意味(如遣散员工)
罢散 兼具“自然终止”与“自行离散”的双重语义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

    “罢散:停止,解散。”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2. 《古代汉语词典》:

    “罢散:谓聚会结束,众人散去。”

    (商务印书馆,2014年修订版)


五、现代适用场景

虽属文言词汇,但仍可用于书面语:


参考资料原文链接(基于真实出版物,无网络来源时标注文献):

  1. 《史记》原文数据库
  2. 《苏轼文集》电子版
  3.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4.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罢散"是一个多义古汉语词汇,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根据多个权威词典的释义,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遣散(读音:bà sàn) 指解散人员或停止事务,常见于古代政令文书。如:

二、结束(读音:bà sàn) 表示事件或活动的终结,如:

三、疲敝散漫(读音:pí sàn) 此义项中"罢"通"疲",形容军队或群体疲惫涣散的状态:


使用注意: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该词,多见于古籍。需根据上下文区分读音——作动词表"遣散/结束"时读bà sàn,作形容词表"疲困"时读pí sàn。部分文献版本中"罢散"与"疲弊"存在通假现象。

别人正在浏览...

百请便利漕谷侧坐差讹打零导达恶积祸盈霏霏飞觞峰顶風翎蚡缊负案府牌管军故臣隺料合遝胡行乱为监言骄奢放逸家婆季末九华山韲音堀礨令甓祴面面相觑描补木孙目挑心悦农牧业漰奔潜遯浅酌球璜散髻三勤砂锅砸蒜生圹蛇形侍禁时诎举赢石堰庶汇碳循环通好通权达理拖绅崴魁我武惟扬吴歌乌光五衢夏成饷銀小仪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