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遣散。《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今宜罢散民役。宫室之制,务从约节。”
(2).谓结束。 宋 苏辙 《罢散青词》:“请女道士二七人,於 福寧殿 罢散明堂礼毕道场,设醮一座,一百二十分位。”
疲敝散漫。 汉 贾谊 《过秦论上》:“﹝ 陈涉 ﹞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 秦 。”一本作“ 疲弊 ”。 宋 苏辙 《北狄论》:“诸侯犹帅其罢散之兵,合从以击 秦 。”
"罢散"是一个多义古汉语词汇,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根据多个权威词典的释义,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遣散(读音:bà sàn) 指解散人员或停止事务,常见于古代政令文书。如:
二、结束(读音:bà sàn) 表示事件或活动的终结,如:
三、疲敝散漫(读音:pí sàn) 此义项中"罢"通"疲",形容军队或群体疲惫涣散的状态:
使用注意: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该词,多见于古籍。需根据上下文区分读音——作动词表"遣散/结束"时读bà sàn,作形容词表"疲困"时读pí sàn。部分文献版本中"罢散"与"疲弊"存在通假现象。
《罢散》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停止、解散。它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罢」和「散」。
«罢»的部首是「⺮」,总共有9画。
«散»的部首是「攴」,总共有8画。
《罢散》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它在《说文解字》中被称为聚散,指聚集和散开的意思。同时,繁体字「罷散」也是指同样的意思。
在古时候,「罢」的写法稍有不同。它是由「⺮」和「斥」组成的,整体形状更为复杂。而「散」在古代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只是筆劃順序有時會有差别。
1. 会议在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决定罢散。
2. 工人们要求改善工作条件,否则将组织罢散。
近义词:解散、停止
反义词:聚集、集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