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士步罡踏斗之坛。 唐 陆龟蒙 《袭美题郊居十首次韵》之七:“几时当斗柄,同上步罡坛。”参见“ 步罡踏斗 ”。
步罡坛是中国古代道教仪式中的专用术语,指道士在举行斋醮科仪时按照特定方位布置的祭坛。该词由“步罡”与“坛”两部分构成:“步罡”源自道教秘传的“步罡踏斗”步法,象征脚踏北斗七星,模仿星宿运行轨迹;“坛”则指用土石筑成的圆形或方形法台,作为沟通天地的神圣空间。
在功能上,步罡坛既是道教仪轨的实践载体,也蕴含宇宙观象征意义。道士在坛上按九宫八卦方位行走,配合咒语、符箓,完成祈福禳灾、召神遣将等仪式。据《云笈七签》记载,这种布局对应“天圆地方”的宇宙结构,中心区域常绘制太极图或二十八宿星图,四隅则放置法器、旗幡以镇守方位。
该仪式可追溯至汉代谶纬学说盛行时期,至唐宋时期发展成熟。南宋《灵宝玉鉴》详细记载了步罡坛的尺寸规制:坛分三层,上层直径九尺象征九天,中层十二尺应十二月,下层二十四尺合二十四节气,高度遵循“阳数三尺”的营造法则。这种数理设计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步罡坛”是道教文化中的一个术语,具体含义及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步罡坛(拼音:bù gāng tán)指道士在举行仪式时用于“步罡踏斗”的特定坛场。这里的“罡”指天罡星(北斗七星柄部),象征道教对星斗崇拜的信仰。
用途与仪式背景
道士在步罡坛上按北斗七星方位行走,称为“步罡踏斗”,是道教斋醮科仪中的重要环节,常用于祈福、驱邪或沟通神灵。唐代诗人陆龟蒙曾提及:“几时当斗柄,同上步罡坛”,印证其历史渊源。
相关术语扩展
步罡坛是道教仪式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所,体现了古人对天文星象的崇拜及宗教仪轨的实践。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仪式流程或文化背景,可参考道教典籍或相关历史文献。
百鍊金蔽体伯仲间卜甲不扬惭戁钞集彻歌赪怒痴伯子褫缺出下单疏帝王将相短衣窄袖放郑归去来子号件合夥黑蛟僭溢角招接闻金黄色蝍蛆掘土机糠市刊落宽解懒设设醪糟连体连语烈火辨日令年旄头能地旁妻坡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肉豆蔻挼曲子孺泣尚齿赦放手摹帅乘殊不知摅虹鉥心刿目擡轿子套近乎提前通渠枉杀缊绪无尘子香鞯相友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