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擣治的意思、擣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擣治的解释

捣帛缝制。 南朝 宋 鲍照 《绍古辞》之二:“昔与君别时,蚕妾初献丝,何言年月驶,寒衣已擣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擣治"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可分解为以下三部分:

一、字义溯源 "擣"为"捣"的异体字,《说文解字》释作"手椎也",本指捶打、撞击的动作。"治"在《尔雅》中训为"理也",引申为加工处理之意。二字结合构成动补结构,表示通过捣击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二、专业释义 在传统工艺领域特指:

  1. 中药炮制:指捣碎药材以便煎煮,如《雷公炮炙论》载"擣治半夏,须用姜汁浸"
  2. 金属锻造:见《天工开物》"凡铁器成形,必先擣治去渣"
  3. 造纸工序: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竹纸制作"擣治成茸,方得造纸"

三、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

  1. 文献学研究(如古籍校注)
  2. 传统技艺传承(列入国家级非遗的锻铸、炮制技艺)
  3. 方言保留(闽南语仍存"擣治草药"的说法)

主要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擣治”是“捣治”的异体字写法,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分为以下两种解释:

  1. 进行舂捣
    指通过捶打、捣碎等方式处理材料。例如宋代何薳《春渚纪闻·铜雀台瓦》记载,铜雀台瓦的制作需将铅丹与胡桃油混合后“捣治”,以增强其防水性。这一用法多用于描述古代工艺中的物理加工过程。

  2. 捣帛缝制
    指将布料捣击柔软后再进行缝制。南朝宋诗人鲍照在《绍古辞》中写道:“寒衣已擣治”,描绘了用捣制布料制作冬衣的场景。此义项常见于古代纺织相关的文献。


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暗探霸功冰原波黎部秩采集槽口持柯次之丹册大婶儿大援地牢洞识短犊儿时放夜奉差櫜韬工读光晕管营海西含蕚画的回旋曲壶中日月娇气戒火谨独津浪积污老羞变怒麟凤漫幻溟壑民以食为天牛心拐孤溥洽怯候惹犯丧居三吐三握山犀沈宏失列施授实招所有者权益台勑特大号特科铁矴未牙握灵蛇之珠线材香积寺县军宪檄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