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书·循吏传·黄霸》:“ 许丞 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 霸 曰:‘ 许丞 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后遂以“聋丞”为地方副佐之称。 宋 苏轼 《初到杭州寄子由》诗之一:“迟钝终须投劾去,使君何日换聋丞。” 宋 陆游 《锦亭》诗:“乐哉今从 石湖公 ,大度不计聋丞聋。” 清 贝青乔 《军中杂诔》诗:“如何为国捐躯者,只是聋丞醉尉多。”
“聋丞”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具体含义及演变如下:
出自《汉书·循吏传·黄霸》:
东汉官员许丞因年老耳聋,督邮建议罢免他,但黄霸认为他虽听力不佳,仍能胜任礼仪事务,且为官清廉,应予以保留。这一事件被后世提炼为“聋丞”,代指地方副职官员。
“聋丞”一词既反映了古代官员任用中对德行与能力的权衡,也体现了汉语通过典故凝练文化记忆的特点。其使用多出现于诗词或历史评论中,现代语境较少见。
《聋丞》是指古代官职中负责处理文书念诵的官员。他们要为丞相等高级官员读书念诵,因此需要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和朗读能力。
《聋丞》的拆分部首为「耳」和「丞」,部首「耳」表明了与听觉有关的意义。根据康熙字典,「耳」的部首的字形为「⺣」,它表示与耳有关;「丞」的部首为「丶」,它是一个字形组件部首,表示小点的意思。
《聋丞》的笔画数为8画,其中「聋」由9画组成,「丞」由7画组成。
《聋丞》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代李时中的著作《武备志》中。
繁体字「聋丞」没有改变,与简体字一致。
根据《康熙字典》中的记载,古时候的写法为「聾丞」,其中「聾」采用了「⺶」的部首形态,「丞」则与现代写法相同。
1. 宋代的朝廷中,聋丞的角色非常重要。
2. 聋丞的文辞咬字清晰,每日为丞相朗诵文书。
1. 聋巷:指因为聋而发展成专门为聋人服务的区域。
2. 聋哑:指同时失去听力和语言能力的人。
3. 聋童:指失去听力的儿童。
1. 听差:指在听觉上具有一定缺陷的人。
2. 诵读员:指负责朗读和背诵的人。
1. 耳聪目明:指听力和视力都很敏锐的人。
2. 能听能说:指听力正常、能够流畅说话的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