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聋丞的意思、聋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聋丞的解释

《汉书·循吏传·黄霸》:“ 许丞 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 霸 曰:‘ 许丞 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后遂以“聋丞”为地方副佐之称。 宋 苏轼 《初到杭州寄子由》诗之一:“迟钝终须投劾去,使君何日换聋丞。” 宋 陆游 《锦亭》诗:“乐哉今从 石湖公 ,大度不计聋丞聋。” 清 贝青乔 《军中杂诔》诗:“如何为国捐躯者,只是聋丞醉尉多。”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聋丞”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 基本释义与字源 指耳聋的县丞。县丞是古代地方官职,为县令的副手。“聋”字直接点明了其生理特征——听力障碍。该词并非泛指所有耳聋的官员,而是特指县丞这一职位。其字面组合清晰,“聋”形容状态,“丞”指明官职。来源依据:《汉语大词典》(网络版)对“聋丞”的释义。

二、 典故来源与深层含义 此词源于著名的“吏奸”典故,记载于《汉书·循吏传·黄霸》。汉宣帝时,颍川太守黄霸欲考察地方官吏。他挑选了一位年迈且耳聋的资深老吏担任“重要”职务(后世多附会为县丞)。黄霸的用意在于:此老吏因耳聋,无法偷听和泄露太守的秘密计划,却能以其丰富的经验和资历震慑其他属吏,防止他们为非作歹(“吏奸”)。因此,“聋丞”一词常被用来比喻那些看似有缺陷(如耳聋)、实则被巧妙利用以达成某种管理目的(如防奸、镇慑)的副职官员。它蕴含着古代政治智慧中“因材施用”、“以拙制巧”的用人策略。来源依据:《汉书·循吏传·黄霸》原文及历代注释,如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 用法与引申

  1. 本义使用: 直接指称耳聋的县丞。例:古籍中提及某地有“聋丞”。
  2. 典故引用: 引用黄霸故事,指代被有意安排、利用其“缺陷”来达成特殊目的的副手或属吏。强调其象征意义——利用其“不闻”(不打听、不泄密)或资深地位来达到震慑、防弊的效果。
  3. 引申与比喻: 有时也用于略带调侃或自谦地指称位高但权轻、或看似不重要的副职,暗示其作用可能类似于那位“不闻不问”却自有价值的聋丞。来源依据:《辞海》(网络版)对“聋丞”词条的解释及用例分析。

“聋丞”一词,源于《汉书》记载的黄霸用人之智,字面指耳聋的县丞,实则蕴含了古代政治中“以聋防奸”、“以老资镇吏”的独特管理智慧。它既是特定历史人物的写照,也成为了后世形容那些被巧妙利用其“缺陷”或特质来达成特殊效用的副职官员的典故性词汇。

主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网络版): 提供“聋丞”基本释义及字源。 可访问链接:http://www.hydcd.com/
  2. 《汉书·循吏传·黄霸》(中华书局点校本): 记载“聋丞”典故的原始出处及背景。 可参考中华经典古籍库等权威平台:https://www.ancientbooks.cn/
  3. 《辞海》(网络版): 提供词条解释、典故说明及引申用法。 可访问链接:https://www.cihai.com.cn/

网络扩展解释

“聋丞”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具体含义及演变如下:

1.典故来源

出自《汉书·循吏传·黄霸》:
东汉官员许丞因年老耳聋,督邮建议罢免他,但黄霸认为他虽听力不佳,仍能胜任礼仪事务,且为官清廉,应予以保留。这一事件被后世提炼为“聋丞”,代指地方副职官员。

2.本义与引申义

3.文学引用

4.总结

“聋丞”一词既反映了古代官员任用中对德行与能力的权衡,也体现了汉语通过典故凝练文化记忆的特点。其使用多出现于诗词或历史评论中,现代语境较少见。

别人正在浏览...

黯森森凹凸印饱饫边餽玻罩不打不相识不哑不聋陈白尘秤杆撤嘴刺呼撮録代码的正恶迹昭著泛读赗助分门书割肠茧栗犊嘉仰镜澈惊天金环金较戟髯九升积铢累寸剧辞绝缘钜公开腔吭哧空设滥恶量珠炼砂立草列韵龙山会甿心名理目録学拍嘴破蕾潜龙勿用乔声怪气攘袪弱民説有束缊举火四象宿吏贪嗜退飞魏车委照蟱黠民仙奏偕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