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唐书·段秀实传》:“及 韩旻 追驾, 秀实 以为宗社之危,期於顷刻,乃使人走諭 灵岳 ,窃 令言 印。不遂,乃倒用司农印印符以追兵。 旻 至 骆驛 得符,军人亦莫辩其印文,惶遽而迴。”后以“倒用司农印”比喻在非常情况下善于应变。 宋 陈善 《扪虱新话·韩文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大抵文字中自立语最难,用古人语又难於不露筋骨,此除是具倒用大司农印手段始得。”
“倒用司农印”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成语出自《旧唐书·段秀实传》:唐代朱泚叛乱时,司农卿段秀实为阻止叛将韩旻追击皇帝,急中生智盗取官印未果,遂倒盖司农印伪造调兵符,成功骗过韩旻使其退兵。
原始含义:形容在危急关头灵活应变,通过非常手段化解危机。
褒义用法(主流):
强调“随机应变的能力”,尤其在紧急情况下突破常规解决问题。例如宋代陈善《扪虱新话》中以此比喻文学创作中巧妙化用典故而不露痕迹。
中性/贬义用法(较少见):
部分现代解释认为可引申为“将资源或技术用错领域”,但此说法缺乏直接文献支持,可能是对字面义的误读。
该成语核心源于历史事件,主流含义褒扬临机应变能力,需结合典故背景理解,避免简单按字面释义。
《倒用司农印》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使用权势和权力来压制和迫害劳动人民。这个词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倒”、“用”、“司”、“农”和“印”。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农耕社会。
《倒用司农印》成语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倒”(偏从人,辶)、“用”(由用口)、“司”(由土)和“农”(由禾)。
这个成语的总笔画数为15画。
《倒用司农印》成语的繁体写法为“倒用司農印”。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有一些与现代写法有所不同。《倒用司农印》这个成语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稍有差异。然而,由于当前的资源限制,无法提供详细的古代写法信息。
1. 这个官员************,倒用司农印,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2. 倒用司农印的行为会破坏社会的和谐,导致人民的不满和抵抗。
与《倒用司农印》相关的组词有:倒行逆施、倒行逆世、倒行逆浑等。
与《倒用司农印》意思相近的成语有:横行霸道、横行无忌、乌纱帽下、利欲熏心等。
与《倒用司农印》意思相反的成语有:广开言路、一视同仁、均等待遇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