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御史台。 唐 权德舆 《论裴延龄不应复判度支疏》:“臣职在諫曹,合採羣议,正拜已来,今已旬日,道路云云,无不言此。” 唐 柳宗元 《代节使谢迁镇表》:“不遗臣小善,擢处諫曹,叨承厚恩,备职藩翰。”
“谏曹”是中国古代政治术语,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解析:
指敢于劝谏君主的重臣,源于古代官制中的谏官体系。其中“曹”代指官署机构,“谏”即规劝君主改正过失。这类官员以忠诚直谏著称,职责是为国家利益向君主提出批评建议。
在唐代文献中,“谏曹”常特指御史台(中央监察机构)。例如:
该词体现了古代政治中“直言进谏”的重要性。如唐代有大臣冒死上书“犯颜极谏”,虽君主常“虚心接受,坚决不改”,但谏官制度本身已成为约束皇权的象征。
谏曹既可泛指直言进谏的官员,也可特指唐代御史台机构,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其核心始终围绕“监督君主”的政治职能展开。
《谏曹》是一个中国汉字词语,意思是劝告或劝谏国家政府的官员。谏曹一词中的“谏”意味着劝谏,而“曹”则代表政府官员。
《谏曹》的拆分部首是讠(讠是一个汉字的部首,通常表示与言语有关的意思),而它的总笔画数目是11。
《谏曹》源于中国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汉书·朱买臣传》一书中。在繁体字中,谏曹以「諫曹」的形式书写。
古时汉字写法较为繁复,与现代汉字相比有所不同。在古代的写法中,谏曹的每个字都采用了不同的构字规则和笔画组合。以「谏」字为例,古代的写法通常是以「讠」作为上面的部分,下面书写「䒑」以表示意思。
1. 他毅然写下一封谏曹奏上,劝告皇帝改革政策。
2. 政府需要聆听谏曹的声音,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国民。
谏言、谏诤、谏官、谏绳、谏猎
劝告、规劝、忠告、奉劝
奉承、迎合、唯唯诺诺、附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