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贯通综合。《晋书·司马彪传》:“ 彪 乃讨论众书,缀其所闻……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世说新语·规箴》“ 郗太尉 晚节好谈” 刘孝标 注引《中兴书》:“ 鉴 ( 郗鉴 )少好学博览,虽不及章句,而多所通综。”
“通综”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贯通综合”,以下是详细解析:
历史典籍
最早见于《晋书》《世说新语》等古籍,描述学者通过博览群书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如郗鉴“少好学博览,虽不及章句,而多所通综”(、)。
现代延伸
在当代语境中,可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例如学习历史时需结合事件背景、因果关系等多维度分析。
“通综”强调系统性思维,既可用于描述古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也适用于现代跨领域研究。需注意其与单纯“综合”的区别在于更注重内在逻辑的贯通性(、)。
通综是一个汉字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辶”和“纟”,共有16画。
通综来源于古代汉字,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现在的写法。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为「通綜」。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中,通综的部首“辶”表示“行走”,而部首“纟”表示“纤细的丝线”,因此通综的古字写法可以理解为“行走的纤细的丝线”。这个意象形象地表达了综合信息的渗透、连接和织就的含义。
1. 他的观点是通综考虑,没有片面性。
2. 这个报告通综分析了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情况。
通综可以和其他词组成词组,如:
1. 通综报道
2. 通综分析
3. 通综考虑
通综的近义词是综合,表示将多种因素或要素综合起来考虑或分析。
通综的反义词是片面,表示只考虑或关注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因素的情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