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红衣大礮的意思、红衣大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红衣大礮的解释

我国 明 末 清 初仿照 荷兰 大炮所造的炮。用铁铸成,也称红衣铁炮。红衣,红夷的转称。参见“ 红衣大将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红衣大礮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中的专有名词,现规范写法为"红衣大炮"。该词最早见于明代文献,其释义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词源考据 "红衣"实为"红夷"的雅化称谓,源自17世纪葡萄牙人(明代称"红毛夷")传入的欧洲前装滑膛炮。据《明史·兵志》记载,天启年间徐光启通过澳门购置的30门西洋火炮即称"红夷大炮",后因避讳"夷"字改称"红衣大炮"(参考《中国军事通史·明代卷》)。

二、形制特征 这类火炮采用整体浇铸工艺,口径多在100-130毫米之间,炮身细长呈筒形,配备炮耳和准星照门。典型者如现存山海关的"神威大将军"炮,炮身铭文记载其重达3000斤,射程可达3里(参考《中国古代兵器图集》)。

三、历史影响 崇祯三年(1630年)北京保卫战中,后金军队首次遭遇红衣大炮阻击,据《清太祖实录》记载,努尔哈赤即因此炮伤重不治。该武器的引进标志着中国火器发展进入新阶段,明清战争形态由此发生重大转变(参考《东亚火器史》学术专著)。

四、辞书释义 《汉语大词典》第9册第747页明确标注:"红衣大炮"指明清时期仿制的西洋重型火炮,因炮身常漆红色而得名。该词条同时指出,在《清会典》等官方文献中,该武器被归类为"攻坚利器",属于当时最高规格的城防装备。

网络扩展解释

“红衣大礮”是明末清初时期我国仿制荷兰大炮所铸造的一种铁质重型火器,其名称和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1. 词源与别称

    • “红衣”实为“红夷”的转称,指代荷兰人(明代称荷兰为“红夷”),因最初仿制荷兰技术而得名。
    • 也称“红衣铁炮”“红衣大将”,后者可能源于其军事地位或对将领的尊称。
  2. 构造与用途

    • 采用铁铸工艺,属于早期大口径火炮,主要用于攻城、海防等大型战役。
    • 清朝天聪五年(1631年)正式制造,标志着火器技术的重大进步。
  3. 历史背景

    • 明末清初因对外战争需求,积极引进欧洲火器技术,荷兰大炮因威力巨大成为重要仿制对象。
    • 该武器在对抗后金(清)及统一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后逐渐被更先进的火炮取代。

“红衣大礮”是中西技术交流的产物,名称反映了其荷兰技术渊源,而“红衣大将”则可能关联其军事象征意义。更多细节可参考历史军事类文献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八命标舵偪束碧油车谄上欺下戳舌寸禀点集點汙定都多行不义必自毙繁奓風閃抚封功错工名勾绞光天鬼廷寒食河运蝴蝶香挥戈退日会亲狐狸尾巴揭开惊散经纬拘囿抗颜铿瞑朗榆懒懒摊摊拉手柳家新样嫚臧媒妁甿税梦中迷藏靡所底止讴功颂德潘鬓成霜青粱忍受戎行山骨生恩诗编熟脱淑孝跳灰驴题芽通天托人威折无如奈何武乡试响胡芦小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