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供需 ”。供给所需之物。 唐 何光远 《鉴诫录·陪臣谏》:“当路州县凋残,所在馆驛隘小,止宿尚犹不易,供须固是极难。”《旧唐书·懿宗纪》:“缓征歛则闕於供须,促期限则迫於贫苦。” 宋 史璟卿 《谏史嵩之书》:“自开督府,东南民力,困於供需,州县仓卒,匱於应办。”《元史·成宗纪二》:“詔诸王、駙马及有分地功臣,户居 上都 、 大都 、 隆兴 者,与民均纳供儒。”
根据《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语料库的释义,“供须”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属于罕见组合形态,其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分析。“供”指供应、给予,如《左传·僖公四年》载“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供)给”;“须”则表必需、需要,如《汉书·冯奉世传》载“愿须后队”。两字连用最早见于唐代典籍,如《旧唐书·裴耀卿传》载“漕挽所会,实曰咽喉,供须是资”,此处“供须”指国家物资供应体系中的必要保障。现代汉语中该词组已逐渐被“供给”“供需”等规范词汇取代。关于该词的详细训诂学考据,可参考中华书局《王力古汉语字典》第352页及商务印书馆《辞源》第三册第2048条。
“供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文献中有所体现,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义分解
同义词
亦作“供需”,如《旧唐书》等古籍中可见“供须”与“供需”混用。
唐代用例
宋代扩展
宋代史璟卿在《谏史嵩之书》中提及“东南民力困於供需”,进一步将“供须”与民生负担关联。
古代语境
多用于描述官方或地方对物资、驿馆等资源的调配,如“州县仓卒,匮於应办”(《谏史嵩之书》)。
现代关联
现代汉语中较少直接使用“供须”,更多以“供需”替代,但研究历史文献或分析经济关系时仍可能涉及。
“供须”核心含义是“供给所需”,既可用于具体物资调配,也可抽象为供需关系的平衡分析。需注意,该词在现代属于较冷僻的文言词汇,常见于历史或学术讨论中。如需具体文献例句,可参考《鉴诫录》《旧唐书》等来源。
安徐白杨刀暴风保山市避躲材干传令弹斤估两东城父老传冬防夺眶而出妨贤反听勾牒沟堰寡醋刮躁顾笑曷若花砖会试诲淫诲盗剪纸片儿皎茁踦跛计不旋跬借寇进账疾威具叙款足了望哨六服六姻洛如花马去马归懵腾螟蛉明王内帐菩提树戗戗潜玉清防嬛绵求盗三饥两饱赏典神鹅生不逢时适婚斯斯文文私悦泰山磐石挑检通商口岸雯华温清定省降伏陷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