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诰劄出身的意思、诰劄出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诰劄出身的解释

官吏任用资格的文书。《宣和遗事》前集:“太守判道:‘ 杨志 事体虽大,情实可悯。将 杨志 誥札出身尽行烧毁,配 卫州 军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诰劄出身”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主要出现在中国古代官制语境中。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 词义解析

  1. 诰劄:

    • 诰 (gào): 本指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或封赠的文书,即“诰命”。《汉语大词典》释“诰”为“上告下曰诰”,特指帝王任命或封赠的文书。
    • 劄 (zhá): 同“札”,指官府下行或上行的文书、公文。《辞源》释“劄”为“官府文书名”,多用于下行或平行。
    • 合义: “诰劄”并非一个独立的固定词汇,而是“诰”与“劄”的并称或泛指。在此语境下,“诰劄”指代朝廷颁发的、证明官员身份或资格的官方文书凭证。它可以是任命状、封赠文书(诰命)或一般的委任文件(劄子)。《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指出,宋代中低级官员的任命文书常称“敕牒”或“劄子”,而“诰”则用于较高品级的封赠。
  2. 出身:

    • 指个人进入仕途、获得官职的资格、途径或身份来源。《现代汉语词典》释“出身”有“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由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份”及“旧指做官的最初资历”等义项。在官制中,“出身”特指取得官员身份的依据或资格,如科举及第、荫补、军功、捐纳等。
  3. 诰劄出身:

    • 该词组的核心含义是指凭借朝廷颁发的正式任命文书(诰劄)而获得的官员身份或资格。《中国历史大辞典》在相关条目中提到,官员的任命需有朝廷颁发的正式文书为凭,“诰劄出身”即强调其官员身份的合法性来源于此官方凭证。它区别于通过其他非正式途径或仅凭口头任命获得的身份。

二、 历史背景与用法

“诰劄出身”指凭借朝廷颁发的正式任命文书(诰命或劄子)而获得并确认的官员身份或资格。它强调官员身份的合法性、正式性和文书凭证性,是古代中国官僚制度中区分正式任命官员的重要标志。

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辞源》(商务印书馆)
  3.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齐鲁书社)
  4.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5.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6. 《宋史·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7. 《明会典》(中华书局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诰劄出身”是古代官吏任用资格的正式文书,主要用于证明官员的身份和任职资格。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解析

    • 诰:指帝王对臣子发布的命令或任命文件。
    • 劄:同“札”,即官方文书。
    • 出身:此处指官吏的资格或身份来源。
      合称“诰劄出身”,即朝廷颁发的、证明官员任职资格的凭证。
  2. 文献例证
    该词出自《宣和遗事》前集:杨志因事被罚,“誥札出身尽行烧毁,配卫州军城”。此例表明,销毁诰劄出身即剥夺官员资格,成为贬谪依据。

  3. 历史背景
    这类文书是古代官僚体系的重要部分,代表官方对官员身份的认可。失去诰劄出身意味着丧失官职和特权,常见于对犯事官员的惩处。

  4. 常见误解辨析
    部分资料(如)提到“家世显赫”的含义,但结合权威来源和文献用例,此词核心含义应为“资格文书”,与出身门第无直接关联。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职官制度,可参考《宣和遗事》原文或相关历史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冰齿兵舞茶卤螭鬽池渊待人接物大难不死爹爹踧缩附讬负佣共亲工人周刊归业谷造赫胥鹤羽候司画板化衣尘监德交盖浄泚警捷桔桀龛乱肯认控率阔港凉菲连淫没门儿妙道魔术师母驴暮雨内省不疚逆备欧化喷筒瓢儿菜僻性倩秀轻逸穹汉山妪生擒射鱼指天水庸属听踏踶填列托笔外丹望洋而叹尾衔遐賮狎熟下装蟹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