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号。
(2).指佛国、佛寺。 唐 刘长卿 《秋夜肃公房喜普门上人自阳羡山至》诗:“早晚来香积,何人住 沃洲 ?” 清 吴伟业 《过中峰礼苍公塔》诗之二:“鸟啼香积散,花落影堂孤。”
(3).指僧道的饭食。 宋 范成大 《老陈道人自云梦被召作地上主者又常受一贵家供祝之曰他日必来吾家作儿戏赠小颂》诗:“幸有千门香积供,不如随喜去罗斋。” 宋 陆游 《病中遣怀》诗:“菘芥煮羹甘胜蜜,稻粱炊饭滑如珠。上方香积寧过此?惭愧天公养病夫。”
(4).香积厨的省称。《西游记》第九三回:“那僧道:‘荒山十方常住,都可随喜;况长老东土神僧,但得供养,幸甚。’ 三藏 谢了,随即唤他三人同行。过了迴廊香积,径入方丈。”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又何苦费时日,丧精神,劳僕夫之筋骨,减香积之法食,而登降上下为耶?”
“香积”一词在佛教文化和汉语语境中有多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佛号与佛国
源自《维摩诘经·香积佛品》,指香积佛及其佛国“众香界”。此佛国以香气为修行法门,众生通过鼻识闻香即可悟道,其香气超越十方诸佛世界,象征功德妙香的积聚。
寺院厨房的代称
寺院厨房被称为“香积厨”,源于香积佛国的香饭供养传统。香积佛的饭食能助人罪垢脱落、身心自在,故以此命名,寓意饮食与修行结合。
僧道饮食的泛称
如宋代陆游、范成大的诗文中,“香积”代指僧道的饭食,体现宗教生活的简朴与供养文化。
佛寺的代称
唐代刘长卿诗句“早晚来香积”中,“香积”借指佛寺,凸显寺院与香火、修行的关联。
香气浓郁(较少见)
个别词典将其解释为“香气聚集”,但此用法在佛教经典和权威文献中较少出现,可能为引申或误用。
“香积”核心含义与佛教紧密相关,既可指代佛国、佛寺,也引申为宗教饮食和修行象征。其他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香积》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含义。它指的是香味在空气中逐渐扩散、积聚的过程。
《香积》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香(香气)的部首是“⻦”,总共7画;积(聚集)的部首是“禾”,总共10画。
《香积》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人们在燃烧香材时,香味会逐渐弥漫开来,扩散到整个空间中,形成一种香气的积聚状态。在古代的宫廷中,常常使用香料熏香来提升氛围和美化环境,香味积聚也成为了一种愉悦的体验。
《香积》在繁体中的写法为「香積」。
古时候的《香积》汉字写法稍有不同,分别为「香積」(香字上面加一个“積”字旁)。
1. 随着时间的推移,房间里香气逐渐积聚。
2. 祭祀仪式上,香烟腾起,香气积聚在神台上空。
香气、积聚、弥漫、熏香、香材
香气、芬芳、香味、香飘飘
异味、臭味、难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