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国家发行的一种借券。《管子·国蓄》:“百乘之国,官赋轨符。” 马非百 新诠:“轨符谓合於客观需要之适量借券……其非国家所发行者则不谓之‘轨符’,而但言‘符’。”
"轨符"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古代制度、凭证或规范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轨符"指古代用于证明身份、传达命令或调遣兵马的符节凭证,通常由竹、木或金属制成,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合符后方可生效。其名称源于"轨"(车辙,引申为法则、规范)与"符"(凭证、标记)的组合,强调符合既定制度或规范的信物功能。例如:
《周礼·秋官·士师》:"凡邦之大事,合轨符以考其信。" 此句说明轨符用于国家重大事务中的身份核验。
二、历史演变与制度背景
轨符制度始见于周代,是早期符节制度的一种形式,用于军事调遣或行政授权。《周礼》记载其形制为竹制,刻有文字或图案,需与存根吻合方可执行命令 。
至秦汉时期,轨符逐渐被"虎符""竹使符"等取代。虎符专用于兵权调动(如杜虎符),竹使符则用于行政传令,轨符的称谓不再常用 。
三、语义延伸 随着制度变迁,"轨符"一词衍生出抽象含义:
四、现代使用与消亡原因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原因包括:
权威参考来源
“轨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经济术语,具体含义和背景如下:
轨符指古代国家发行的官方借券,主要用于调节财政或经济需求。其名称中“轨”指符合规范,“符”代表凭证,强调其官方性和规范性。
轨符可能用于调节国家财政收支,例如在税收不足时发行借券以平衡经济,类似现代国债的雏形。其设计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经济调控的早期探索。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管子》原文或马非百的《管子新诠》。
安如太山宾亲愁黯创议翠帟导绎点电荷地震震级杜魄而况发家致富发饷篚箧奉止忿隙高顾遐视阁置豪氂不伐,将用斧柯肩拜交集嘐戛揭借解印绶辑治眷眷具告剧宪苛役控拢溃兵游勇林宗折巾六凿炉炉匠门符摸头木鸡养到闹气农祥配当疲驽僻恣迁讹七步契卡庆诞曲悬扇酷沈放事虑使性霜皜睡理松斋桐花通赔望族瓦影犩牛未壹谢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