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内诏的意思、内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内诏的解释

不经过外朝,直接由宫中发出的皇帝的诏命。 唐 张籍 《寄白二十二舍人》诗:“早知内詔过先辈,蹭蹬 江 南百事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内诏是汉语中的历史文书术语,特指古代由皇帝在宫廷内部直接下达、不通过外朝机构(如中书省、门下省)正式颁布的诏令。其核心含义可拆解为以下要点:

  1. 字义与性质

    “内”指宫廷内部或皇帝近侍机构,“诏”即皇帝的命令文书。“内诏”强调诏令的非公开性与直接性,通常由皇帝亲信(如宦官、近臣)传递执行,内容多涉机密或紧急事务,如人事任免、宫廷决策等。例如《汉语大词典》释为“不经过外朝,直接在宫廷内部传达的诏令”。

  2. 历史制度背景

    在汉代至明清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内诏”常与“外制”(经正规程序颁布的诏书)相对。如汉代由尚书台直接承接内诏处理机要,唐代则通过“翰林院”或“枢密院”起草内廷命令,体现皇权对官僚体系的直接干预。《中国历史大辞典》指出,此类诏令因规避了宰相审核,易引发权臣或宦官专权问题。

  3. 功能与特征

    • 机密性:用于敏感事务(如废立太子、诛杀权臣),避免朝堂争议。
    • 快捷性:绕过繁复流程,便于皇帝快速决策。
    • 临时性:部分内诏后续会补发正式诏书,但紧急情况下仅凭内诏执行。

      典型案例如东汉末年十常侍凭内诏控制禁军,明代司礼监借“批红”权代行内诏。

  4. 别称与关联概念

    亦称为“中旨”“内批”,常与“矫诏”(伪造诏令)关联。需注意其与“圣旨”的区别:圣旨是诏令的统称,而内诏强调传递范围与程序特殊性。

权威参考来源

(注:链接为词典官方页面,内容需结合具体词条检索)

网络扩展解释

“内诏”是古代中国君主发布的一种特殊诏令形式,具体含义及特点如下:

一、定义

指不经过外朝机构(如尚书省等行政中枢),直接由皇帝从宫中发出的命令或通知。其核心特征是绕过常规行政流程,体现皇权的直接行使。

二、形式与用途

  1. 形式灵活:可以是书面文书,也可以是口头传达。
  2. 应用场景:多针对朝廷内部事务,例如官员纪律整顿、机密事务处理等。如唐代张籍诗句中提到的“内诏过先辈”,即反映了其用于官员任免或传令的场景。
  3. 与外朝诏命的区别:常规诏书需通过外朝机构审核或颁布,而内诏更注重效率或保密性,常见于紧急或敏感事务。

三、历史例证

唐代文献中已有明确记载,如《寄白二十二舍人》诗中的“内诏”一词,佐证了其在官僚体系中的实际使用。此外,“诏”字本身在汉字解析中特指帝王发布的权威命令,进一步强化了内诏的君主专制属性。

四、补充说明

该词属于历史术语,常见于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现代无实际使用场景。需注意其与“密诏”的区别:内诏侧重发布渠道(宫中直接发出),而密诏更强调内容保密性。

别人正在浏览...

百谱宝珥本次綳场面扁柏逋残不逊猜察层标宠答醇听纯壹除庑大伯娘大男大女豆芽楯鼻发环房亲風刺风势羹藜鬼谣含红环保局魂洲渐积筋干居错沮折蓝青官话留事梅花菊没牙箝没张没致冥赜民献闽学偏闇衾影无惭七上八下三台八座商法杀一利百神浒身年师弟世爵食鱼遇鲭水墨图庶类缩节陶钧天宝条辨通牓骛神享福献曝之忱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