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焚溺的意思、焚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焚溺的解释

(1).焚烧淹没。亦比喻遭受伤害。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然节而宣之,则以养生立功,用之失适,则焚溺而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坐视其人之焚溺,虽一举手之力,亦惮烦不为,此心尚可问乎?”

(2).喻人受虐,如同陷身水火之中。 唐 白居易 《寓言题僧》诗:“力小无因救焚溺, 清凉山 下且安禪。” 宋 石介 《感事》诗:“三岁出南狩,王师拯焚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焚溺”是汉语中较为少见的合成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和典籍用例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面本义 “焚”指焚烧,《说文解字》释为“烧田也”,本义与火相关,引申为灾难性燃烧(来源:汉典网www.zdic.net/hans/焚);“溺”通“搦”,《说文》注“水自张掖删丹西至酒泉合黎,馀波入于流沙”,本指水流湍急处,后引申为淹没(来源:汉典网www.zdic.net/hans/溺)。二字组合构成水火双重灾害的意象。

二、典籍引申义 该词在古典文献中多用于比喻极端困境,如:

  1. 明代《徐霞客游记》载“宁焚溺以当吾身”,喻指甘愿承受水火之灾的危境
  2. 清代《读通鉴论》用“焚溺之祸”形容政权面临的存亡危机 (以上典籍用例见《汉语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7册)

现代《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将其归纳为“喻指毁灭性灾难的复合词,常见于明清政论性文本”。该词虽未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但在研究古典文献时仍具学术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焚溺”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本义和引申义两个层面解析,具体如下:

一、本义解释
由“焚”(焚烧)与“溺”(淹没)组成,指物理层面的焚烧与水淹,常见于古籍描述灾难场景。例如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批评“坐视其人之焚溺”的冷漠态度,即用本义表达水火双重灾害。

二、引申比喻义

  1. 遭受严重伤害
    晋代葛洪《抱朴子·酒诫》提到饮酒失度“则焚溺而死”,以水火之灾比喻酗酒对身体与精神的摧残。
  2. 陷入极端困境
    唐代白居易诗“力小无因救焚溺”以焚溺代指百姓疾苦,宋代石介诗句“王师拯焚溺”则喻指朝廷解救民众于危难。

三、使用语境
多用于文言或文学作品中,表达对灾难、苦难的具象化描述,或批判见危不救的行为(如纪昀例)。近义词包括“水火”“困厄”,反义词如“安泰”“康宁”。

建议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其语境含义,可通过《汉典》《抱朴子》等权威文献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百六公剥庐暴示八杀北罗酆鞭打兵强则灭宾秩波波汲汲恻怅稠心眼儿捶胸顿脚绰态谠言直声东阬东欧二红饭法性覆甑耕奴宫袖勾头探脑诡御函枋捍索好家伙谎话唧哩咕噜金闺籍饥嗛旧式六蝨厖昧盟邦明路排尾迫人轻文齐奏杀矢呻毕申菽设宴时杰疏禁殊擢肆侈随珠弹雀贪叨贪势桃红柳绿填缝挺子罔象望影揣情琬液显道香金消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