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晚 唐 罗隐 、 罗邺 、 罗虬 。三人皆 浙江 人,同应举,又以诗名相近,故称。 明 杨慎 《升庵诗话·三罗诗》:“ 晚唐 江 东三 罗 , 罗隐 、 罗鄴 、 罗虬 也。”参见“ 三罗 ”。
"江东三罗"是中国文学史上对唐代三位罗姓诗人的合称,具体指:
一、核心释义
指唐代中期活跃于江东地区(今长江下游南岸,江浙一带)的三位罗姓诗人:罗隐、罗邺、罗虬。他们以诗才齐名,风格皆以讽刺时弊、语言犀利见长,故被后世并称为“江东三罗”。这一称谓体现了古代文学批评中对地域性文学群体与共同艺术特征的归纳传统。
二、人物分述
罗隐(833—909)
字昭谏,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晚唐重要文学家,尤工七律与讽刺小品文。其诗多揭露社会黑暗,语言尖锐诙谐,名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蜂》)广为流传。著有《谗书》《甲乙集》。《唐才子传》评其“诗文凡以讥刺为主,虽荒祠木偶,莫能免者”。
罗邺(约825—?)
余杭(今属浙江)人。擅长七言诗,题材多涉身世之悲与民生疾苦,如《叹别》中“年年检点人间事,唯有春风不世情”。其诗风哀婉深沉,《全唐诗》存其诗百余首。明人辑有《罗邺诗集》。
罗虬(约831—?)
台州(今浙江临海)人。以长篇叙事诗《比红儿诗》百首闻名,借咏史抒写对现实的不满。诗风绮丽而暗含讽喻,胡震亨《唐音癸签》称其“词藻富艳,而意多乖刺”。
三、文学史地位
三人均属晚唐现实主义诗派代表,继承杜甫、白居易批判传统。辛文房《唐才子传》将三人并列,称其“才情兼擅,气格相类”,标志“江东三罗”称谓的定型。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认可其群体影响力,指出其创作共同反映唐末衰世文人的忧患意识。
四、补充说明
“江东”作为历史地理概念,源自秦汉时期长江下游南岸的行政区划(如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典故),唐代泛指吴越文化圈。三罗籍贯均属此区域,且创作活动集中于江南,故得此称。
权威参考来源:
“江东三罗”是晚唐时期对三位浙江籍诗人罗隐、罗邺、罗虬的合称,主要因三人同姓、同乡且诗名相近而得名。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指晚唐诗人罗隐、罗邺、罗虬。三人均来自浙江地区(古称江东),曾共同参加科举考试,且诗歌风格与文学成就在当时齐名,故被并称为“江东三罗”。
二、人物背景
三、常见误读说明 部分资料(如)误将“江东三罗”与《三国演义》关联,实为混淆概念。该称谓特指唐代诗人,与三国时期的江东地域文化无直接联系。
文献参考:明代杨慎《升庵诗话·三罗诗》明确记载:“晚唐江东三罗,罗隐、罗鄴、罗虬也”,印证了这一说法的历史渊源。
昂首阔步版簿保明冰盏采气裁紩长啸台颤凛辞世当制丹泥大牙斗钉对劲二十进制坊夫烦虑反咬一口富给割损供养光蛋贵气国艳果桌合演鸿臣鸿路间隙级别机耕站精读敬明鐻鍝粒度列击嫠人楼市轮回磨麻纱糜粥盆溢穷绔诎道羣衆影响人意溶溶埽荡山伐始春侍候桐膏通敏讬附皖公无事哏五洋杂货无以为匣牀小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