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赋税。《旧唐书·职官志二》:“﹝刑部比部﹞郎中、员外郎之职,掌勾诸司百僚俸料、公廨、赃赎、调敛、徒役、课程、逋悬数物,周知内外之经费,而总勾之。”
“调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需结合权威来源和语境综合理解:
读音
多数资料(如、)标注为diào liǎn,但个别来源(如)提到发音为tiáo liǎn,可能与不同释义相关。
传统释义(赋税)
主要见于古代文献,如《旧唐书·职官志二》记载,调敛指“赋税”,属于刑部比部郎中管理的财政事务之一。例如:“掌勾诸司百僚俸料、公廨、赃赎、调敛、徒役、课程、逋悬数物。”
少数权威来源(如查字典)提出另一层含义:
指调整言行以符合社会规范,强调在社交中适度收敛、避免冒犯他人。例如:“调敛自己的态度,以融入集体。”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旧唐书》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调敛(tiáo lǔn)是一个具有多种意思的词汇,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它的拆分部首为走(zǒu)和言(yán),拆解后的笔画数目为9。调敛来源于汉语,是一个常用的汉字。
在繁体字中,调敛的写法为調攏,与简体字的写法略有差异,但意思基本相同。
在古时候,调敛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一些不同。毕竟,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然而,关于调敛的具体古代写法,没有被广泛记录下来。
以下是一些关于调敛的例句:
1. 在困境中,他调敛了自己的情绪,保持了冷静。
2. 这个公司已经开始调敛开支,为了度过经济寒冬。
3. 学习必须调敛自己的思维,集中注意力。
调敛的组词包括:调整、调度、敛财、闭口、整齐等。
与调敛意思相近的词汇有:收敛、沉静、平息。
与调敛意思相反的词汇有:散漫、放纵、奔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