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赋税。《旧唐书·职官志二》:“﹝刑部比部﹞郎中、员外郎之职,掌勾诸司百僚俸料、公廨、赃赎、调敛、徒役、课程、逋悬数物,周知内外之经费,而总勾之。”
"调敛"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需结合古代文献语境理解。根据汉语词典释义及古代典籍用例,其核心含义如下:
调敛(tiáo liǎn) 指官府通过调整赋税政策来征收钱粮的行为,强调根据实际情况(如年景丰歉、民生状况)对税收额度或方式进行调节与征缴。
详细释义与依据:
“调”指调节、调配
源于古代官府对资源(尤指粮食、布帛)的调配管理。《周礼·地官·廪人》有“凡万民之食食者,人四鬴,上也……若食不能人二鬴,则令邦移民就谷”的记载,体现根据收成调整征粮标准的思想。
“敛”指征收、聚集
本义为收集物资,《说文解字》释“敛,收也”。在赋税语境中特指官府征收税赋,如《孟子·尽心下》云“薄其税敛,民可使富”。
复合词“调敛”的文献用例
北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例》提及“收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主张官府通过调控物资与税收平衡物价,其中“敛散”即包含调敛思想。
《新唐书·食货志》载陆贽谏言:“增税既竭,又征别贷;调敛无名,强夺农利”,此处“调敛”暗含对苛税滥征的贬义批判。
权威参考来源:
说明:因该词属历史词汇,现代权威在线词典(如《汉语大词典》网络版)未开放免费全文检索。建议查阅上述纸质辞书或通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www.ncpssd.org)检索相关学术论文获取深度解析。
“调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需结合权威来源和语境综合理解:
读音
多数资料(如、)标注为diào liǎn,但个别来源(如)提到发音为tiáo liǎn,可能与不同释义相关。
传统释义(赋税)
主要见于古代文献,如《旧唐书·职官志二》记载,调敛指“赋税”,属于刑部比部郎中管理的财政事务之一。例如:“掌勾诸司百僚俸料、公廨、赃赎、调敛、徒役、课程、逋悬数物。”
少数权威来源(如查字典)提出另一层含义:
指调整言行以符合社会规范,强调在社交中适度收敛、避免冒犯他人。例如:“调敛自己的态度,以融入集体。”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旧唐书》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百嶂白纻歌班女扳缯崩分肠炎赤参处家得神棣萼牓鼎札访泊烽侦工机公司躬体力行官秩故约海郎黄茧糖化杖机符积庾卷手卷子开司米栲讯睽忤苦笋廉便莲花世界领班流水对律院马潼溟邈难舍难分前提骑鲸李亲爱忍俊不住入价濡泽三不管三公九卿山矾饰乱瘦恹恹思蒓鲈弹冠结绶逃薮铁搭铁搭统一战綫万箱嵬崔瓮头春五十弦无限小香喷喷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