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纻歌的意思、白纻歌的详细解释
白纻歌的解释
乐府 吴 舞曲名。始于 晋 代的《白紵舞》。始于 晋 代的《白紵舞》。 南朝 梁 沉约 有《四时白紵歌》。 清 谢遵王 《吴中感兴》诗:“两月 金閶 住,听残《白紵歌》。”参见“ 白紵舞 ”。
词语分解
- 白的解释 白 á 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白色。白米。 明亮:白昼。白日做梦。 清楚:明白。不白之冤。 纯洁:一生清白。白璧无瑕。 空的,没有加上其它东西的:空白。白卷。 没有成就的,没有效果的:白忙。白说。 没
网络扩展解释
《白纻歌》是乐府诗题名,属于《舞曲歌辞》类,其含义和特点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
词源与起源
“白纻”指白色麻织物,因舞者身着白纻制成的袍巾而得名。该曲起源于吴地民间舞蹈,后被采入宫廷乐府,成为正式舞曲。最早的歌辞见于晋代《白纻舞歌》,以七言诗形式描绘舞姿之美与歌舞升平景象。
-
内容演变
- 早期:多赞颂舞姿柔美、宴会盛况,如南朝张率诗中“歌舞并妙会人情”的描写。
- 后期:文人拟作逐渐融入讽喻,如唐代王建借吴王荒淫暗讽宫廷奢靡,李白则通过歌舞场景揭露统治者享乐生活。
- 主题扩展:部分作品(如汤惠休《白纻歌三首》)突破传统,以男女相思为主题。
-
艺术特色
- 语言婉约,常用“玉钗”“秋风”“明月”等意象烘托氛围;
- 注重声韵节奏,如“依弦度曲婉盈盈”体现音乐性;
- 部分诗作通过昼夜对比(如“夜天燑燑不见星”与“月明灯光两相照”)强化讽喻效果。
-
代表诗人
晋代以来,鲍照、李白、王建、张籍等均有拟作,其中李白版本因融合边塞意象(如“胡风吹天飘塞鸿”)而独具一格。
该词既指具体的乐府舞曲,也泛指以白纻舞为题材的诗歌,兼具艺术审美与社会批判双重价值。若需了解具体诗作,可参考《乐府诗集》或张率、李白等人的拟作。
网络扩展解释二
白纻歌(bái zhù gē)这个词指的是古代汉族出嫁时所穿的一种白色细布的歌衣。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该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 拆分部首:白(bái)的部首为日(rì), 纻(zhù)的部首为纟(sī)
- 笔画:白(bái)共有五画,纻(zhù)共有七画
《白纻歌》来源于古代汉族婚礼习俗,是指新娘在婚礼上穿着的一种细布歌衣。这种衣服通常以白色为主,象征着纯洁和喜庆。在婚礼上,新娘穿着白纻歌,配合着歌舞表演,展示出青春美丽和喜悦的心情。
繁体字中,《白纻歌》的字形与简体字基本相同,只是书写方式略有不同。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白纻歌》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早期的甲骨文中,白(bái)通常用象形字表示,象征着颜色的明亮。而纻(zhù)是由纟(sī)和主(zhǔ)两个字组合而成,表示一种细绵的纤维。在古代汉字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字形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字形。
以下是一个例句:
新娘穿着一袭白纻歌,宛如仙子下凡。
其他与《白纻歌》相关的词汇有:
- 衣裳、嫁衣、新娘礼服(组词)
- 纯洁、庄重、喜庆(近义词)
- 脏衣、陈旧、丑陋(反义词)
希望以上回答能满足您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