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化杖的意思、化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化杖的解释

(1).亦作“ 化仗 ”。指古代神话中夸父逐日,其杖化为邓林的故事。《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 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 河 、 渭 , 河 、 渭 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明 张煌言 《春暮悵然有作》诗:“记得古人曾化仗,邓林孤影亦参天。”

(2). 后汉 费长房 遇一仙翁,欲求道。“翁乃断一青竹,度与 长房 身齐,使悬之舍后。”家人见之,以为 长房 缢死。“大小惊号,遂殡葬之。”于是 长房 乃随仙翁入山修道。辞归时,仙翁赠一竹杖。“ 长房 乘杖,须臾来归……家人谓其久死,不信之。 长房 曰:‘往日所葬,但竹杖耳。’乃发冢剖棺,杖犹存焉。”见《后汉书·方术传·费长房》。后用 长房 化杖入葬以求仙的故事喻指死亡。 南朝 梁简文帝 《华阳陶先生墓志铭》:“握留符而惻愴,思化杖而酸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化杖"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主要源于古代文献与特定文化背景,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根据古籍记载及辞书释义,其核心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1. 指代道教或传说中的一种法器/法术变化:

    • 此义项源于道教典籍与神仙传说。传说中道士或仙人能施法术,将竹杖等物变化为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具,或令其幻化出特定形态。最著名的典故见于东汉方士费长房的故事(载于《后汉书·方术列传》及《神仙传》),其中提到费长房从壶公处得授法术,能"骑竹杖"归家,后将竹杖弃于葛陂,"顾视则龙也"。虽未直接出现"化杖"一词,但此"竹杖化龙"的情节常被后世视为"化杖"法术的典型体现。部分道教文献或仙话中,"化杖"即指此类使手杖变化形态(如化为龙、船等)或赋予其飞行等神通的法术或法器本身。
  2. 指代古代刑罚中的刑杖:

    • 此义项较为罕见,主要出现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法律文书或笔记中。"化"在此或有"施加"、"执行"之意,"杖"即指杖刑所用的刑具(棍棒)。故"化杖"可理解为"施以杖刑"或直接指代"用于执行杖刑的棍棒"。例如,在涉及古代司法制度的文献中,可能会提及"化杖"作为刑具的一种代称。

"化杖"一词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和特定的历史法律背景。其首要含义与道教法术相关,指能使手杖变化形态或具有神通的法术或法器本身;次要含义则与古代刑罚相关,指刑杖或施杖刑的行为。由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基本消亡,其使用和理解需依赖具体的古籍上下文。

网络扩展解释

“化杖”是一个具有神话与道教色彩的词语,其含义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典故:

一、夸父逐日,杖化邓林

源自《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的神话故事。夸父追逐太阳时渴死,其手杖化为邓林(即桃林)。这一典故成为“化杖”最原始的出处,常被后世用来比喻生命消逝后仍留痕迹,如明代张煌言诗句“记得古人曾化仗,邓林孤影亦参天”即引用此意。

二、费长房化杖求道

载于《后汉书·方术传》:费长房随仙翁修道时,仙翁以竹杖幻化其身形假死,助其脱俗入山。后费长房归家时,竹杖仍存于棺中。此典故被南朝梁简文帝用于墓志铭“思化杖而酸辛”,借指死亡或超脱凡尘。


补充说明

  1. 词义差异:前者侧重“杖化为物”,后者强调“以杖幻化身形”。
  2. 使用场景:现代极少使用该词,多见于古典文献或诗词引典。
  3. 相关词汇:近义可参考“尸解”(道教指遗形骸而仙去)等宗教术语。

别人正在浏览...

白皙背依踣铁博裕陈粮吃黑枣吹吹打打逮养弹糾遁居二陕法律行为枋司方隅蜚谗该举瑰岸诡辟华年花椰菜昏明牋刺祭东节矜裓子几利泾渭不分控愬旷日长久力殚财竭卢纶马陆茗花嬲恼泥鳅牛耳牛录章京蟠天际地偏稗陴堞牵强怯惰磬竹难书钦尚蚯蚓窍驱骤入官神峯伸缩性审形首选首掾守约水坑说舌渟瀯通约湍水頽响心长发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