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川的意思、钓川的详细解释
钓川的解释
钓于河上。比喻以利禄吸引人才。《太平御览》卷八三四引《六韬》:“ 吕尚 坐芧以渔, 文王 劳而问焉。 吕尚 曰:‘鱼求於饵,乃牵其緡;人食於禄,乃服於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小钓钓川,而擒其鱼;中钓钓国,而擒其万国诸侯。’”后用为典故。 唐 骆宾王 《钓矶应诘文》:“形坐 磻溪 之石,兆应 滋水 之璜。夫如是者,将以钓川耶?将以钓国耶?” 唐 司空图 《上考功》:“方啟钓川之兆,俄缠罢市之悲。”
词语分解
- 钓的解释 钓 (釣) à 用饵诱鱼上钩:钓鱼。钓饵。垂钓。钓具。 施用手段取得:沽名钓誉。 笔画数:; 部首:钅; 笔顺编号:
- 川的解释 川 ā 河流:名山大川。川流不息。 平原,平地:平川。米粮川。 〔川资〕旅费。 特指中国四川省:川剧。川菜。川贝。 笔画数:; 部首:川;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钓川”是一个具有文学意蕴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义和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常出现在古典诗文和典故中:
-
字面义:在河川中垂钓
- 这是最基础的含义,指在河流、溪水等水域进行钓鱼活动。“钓”指用饵诱鱼上钩的行为,“川”指河流、水道。例如:“隐士独钓川上,怡然自得。”
-
引申义与典故义:
- 归隐闲适生活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垂钓常与隐逸、闲适、超脱世俗相联系。“钓川”遂成为远离尘嚣、寄情山水、追求内心宁静的隐逸生活的典型意象。如唐代诗人笔下常以此描绘隐士或闲居生活。
- 待时而出、治国平天下的隐喻(源自姜太公典故): 这是“钓川”最具文化内涵的引申义。它典出西周开国功臣姜尚(姜子牙、吕尚、太公望)的故事。相传姜尚在未被周文王发现前,曾垂钓于渭水之滨(今陕西宝鸡磻溪)。他钓鱼的方式与众不同——用的是直钩且不挂鱼饵,离水面三尺,并说“愿者上钩”。这看似怪异的行为,实则是他等待明主、施展治国安邦大才的一种方式。后来周文王姬昌访贤至此,与姜尚交谈后大为赏识,尊其为“太师”,共同开创了周朝基业。
- 因此,“钓川”常用来比喻:
- 怀才待时: 有才能的人隐居或等待时机,期待被明主发现和重用。
- 治国安邦的抱负与策略: 姜太公的“钓”并非真为鱼,而是为“钓”取功名、施展政治抱负。故“钓川”也隐含了以独特方式实现政治理想、参与国家治理的含义。
- 帝王求贤或贤士出山的象征: 文王访贤于渭滨,成为明君求才的典范,“钓川”之地也成了君臣际遇的圣地。
“钓川”一词,表层指在河流中钓鱼,深层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它既是隐逸山林、逍遥自在生活的写照,更因姜太公渭水垂钓的典故,成为贤士待时而出、以独特方式实现治国平天下抱负的经典隐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才、机遇与政治智慧的深刻思考。
参考来源:
- 典故释义: 姜太公钓鱼典故及其寓意,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如《史记·齐太公世家》及相关研究著作,或查阅大型辞书如《汉语大词典》、《辞海》中“钓渭”、“太公钓鱼”等词条释义。
- 文学意象: 古典诗词中“钓川”、“钓渭”、“磻溪钓”等意象的运用,可查阅《全唐诗》、《全宋词》等总集及相关诗歌鉴赏辞典。
- 文化内涵: 关于垂钓意象在中国隐逸文化和政治哲学中的意义,可参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隐逸文化或姜太公文化的学术论著。
网络扩展解释
“钓川”是一个源自古代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延伸,以下为详细解析:
-
基本含义与典故来源
该词最早出自《六韬》,记载姜太公(吕尚)用“以小钓钓川”比喻通过利益(如禄位)吸引人才,如同用鱼饵钓鱼。其核心含义是以利禄为手段招揽或控制他人。
-
构词解析
- 钓:原指钓鱼,引申为用策略或利益引诱。
- 川:指河流,代指广阔领域或群体。
合起来即“在河流中垂钓”,隐喻通过利益在更大范围内吸引目标对象。
-
使用场景
- 历史典故:常用于政治或权谋语境,如《太平御览》中描述姜太公以此策略辅佐周文王。
- 现代引申:可泛指用巧妙手段引导他人行动,例如商业竞争或人际交往中的策略性吸引。
-
辨析与延伸
需注意该词带有一定功利色彩,与“礼贤下士”形成对比,更强调利用利益而非德行招揽人才。唐代诗人骆宾王、司空图等曾引用此典,赋予其文学层面的权谋意象。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典故原文或历代文学引用,可参考汉典及唐代诗文集。
别人正在浏览...
拨不断波澜壮阔布囊其口才则苍灵曹娥碑乘火打劫称惬楚雅慈壼单线倒寿地下郎惇朴发烦乖则官兴和布鹤独候选人回陆湖湘简记家庭道德舅兄猎获离割流程李鸦儿砻淬马枣频顣孅犁钱龙湫敝拳术染溪人工呼吸丧家子上开善物烧角文书沙咤利诗瓢世望顺便司寇田市筒子屠戮弯路畏畏缩缩问长问短乌孙诬僞象设萧远夏翟协相斜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