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小雅·甫田》:“曾孙之庾,如坻如京。”谓谷米堆积如山。后因以“京坻”形容丰收。《陈书·高祖纪上》:“以公贱宝崇穀,疏爵待农,室富京坻,民知荣辱,是用锡公衮冕之服,赤舄副焉。” 唐 刘禹锡 《送萧郎中李郎中充京西京北复粮使》诗:“尊俎成全策,京坻閲见粮。”《宋史·乐志十五》:“京坻丰衍,羣材乐育,诸侯述职,盛德服蛮夷。”
京坻,汉语复合词,由“京”与“坻”组合而成。《汉语大词典》解释其本义为“谷物堆积如山的高地”,后引申为“丰年粮食充盈之象”。词源可追溯至《诗经·小雅·甫田》:“曾孙之庾,如坻如京”,东汉郑玄注:“京,高丘也;坻,水中高地”,二者连用强化了“谷物堆积成山”的意象。
《辞源》指出该词多见于古代赋税文书与农事文献,如柳宗元《兴州江运记》:“京坻之积,功役之费,其数不赀。”此处借“京坻”描述粮仓充盈的盛况。现代汉语中该词多保留在历史文献研究与古典文学领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其列为“具有农耕文明特质的汉语存量词汇”。
相关词语包含“坻京”(倒序同义词)、“京庾”(粮仓)、“京储”(国家储备粮)等。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特别强调:“京谓丘之高大,坻谓水之高处,皆取积聚之义”,这一注解成为后世理解该词的重要依据。
“京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古代农业丰收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京坻”出自《诗经·小雅·甫田》:“曾孙之庾,如坻如京”,原指谷米堆积如山,后引申为丰收的象征。其中:
若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诗经》原文及《陈书》《宋史》相关章节。
闇陋北虏标悟弊民冰茶冰室惭戁称赏螭头耻心淳象楚箫大拂貂不足独院房匲俯卧撑负重致远蒿子烘霁幻相接絶敬诺开私门课厉客遇夸蛾阔悰李膺门马服子美徵蒙茏末头呐呐鮎鱼潘张左束佩珂潜溃荞麦齐给青径欺人眼目任战容曳赛乌扇骨子牲碑湿润润悚跃汰减堂候通水托胆乌犍箱帘销沉下死谢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