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劫执的意思、劫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劫执的解释

犹劫持,挟持。《后汉书·桥玄传》:“ 玄 少子十岁,独游门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入舍登楼,就 玄 求货, 玄 不与。”《新唐书·陆贽传》:“委疲羸者以守要衝,寇至而不支,则劫执芟蹂,恣所欲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劫执”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指用武力劫持、挟持或绑架。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和语言学著作的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劫执”由“劫”和“执”两个动词构成。

    • 劫: 本义指威逼、胁迫、抢夺。《说文解字》释“劫”为“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引申为强取、胁迫、灾难等义。
    • 执: 本义指捕捉、拘捕、拿住。《说文解字》释“执”为“捕罪人也”。引申为持有、掌握、执行等义。 二字连用,“劫执”表示通过强力手段(通常是暴力或威胁)将人或物强行控制、掳走或挟持。其核心在于非法的强制性和控制性行为。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出处与用法特点: “劫执”一词在古代文献中主要用于描述掳掠人口、绑架人质或强行带走的行为。它强调行为的非法性、暴力性和强制性。

    • 常见于描述战争、动乱、匪患等场景中掳掠百姓的行为。
    • 也用于描述个人或团伙实施的绑架、挟持人质事件。 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历史叙述、古籍研究或特定语境中。来源:王力《古代汉语》、袁宾等《宋语言词典》。
  3. 例句佐证: 古籍中可见其用法:

    • “吏卒劫执老弱,转相代易,吏卒皆失期。” (语出《汉书》,描述秦末暴政下,官吏劫持百姓顶替服役的混乱情况)。此例生动体现了“劫执”的强制掳掠含义。来源:《汉书》(班固撰)。
    • “(贼)劫执官吏,焚掠州邑。” (见于古代史书或笔记小说中,描述叛乱者或盗匪劫持官员、焚烧抢掠的行为)。来源:历代史书及笔记小说常见表述。

“劫执”意指以暴力或胁迫手段强行掳掠、挟持(人或物)。它是一个具有较强书面语色彩和历史感的古汉语词汇,核心内涵在于非法强制控制,常用于描述古代战争、动乱或犯罪活动中的绑架、挟持行为。其权威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及古代文献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劫执”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一、基本释义

“劫执”意为劫持、挟持,指通过暴力或威胁手段控制他人。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武力胁迫的场景。


二、字词解析

  1. “劫”:本义为威逼、胁迫,如“劫持”;也指灾难,如“浩劫”。
  2. “执”:本义为持握、掌握,如“执笔”;引申为坚持或捉拿,如“固执”“被执”。
    • 组合后,“劫执”强调通过强制手段控制他人行动。

三、历史用例

  1. 《后汉书·桥玄传》记载:“玄少子十岁,独游门次,卒有三人持杖劫执之”,描述三人挟持桥玄幼子以勒索财物。
  2. 《新唐书·陆贽传》提到:“寇至而不支,则劫执芟蹂”,指敌军劫持并蹂躏守军。

四、现代对比

现代汉语中,“劫持”更常用(如“劫持人质”),而“劫执”多出现在古籍或学术讨论中,属于文言词汇。


五、总结

“劫执”是古代对暴力挟持行为的表述,其核心含义与“劫持”一致,但使用场景偏向历史文献。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新唐书》等原始史料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哀心暗恨傲不可长白蒻迸沫笔格伯通庑愁客楚堤吹胡子瞪眼睛珰珥道牙叠岭定乱董役多事番行佛舍利海参崴宏构化名黄初体肩章晈察解恨阶级戒绝记录片精本厥阴堪笑魁士刲宰雷野镰利连明达夜飂风碖碅茅茨不剪默静貊乡鼠攘鲇鱼欧化朴斵蒲庵三成善信沙渚生香屧试灯释累嘶盐送粥米跳棋通阛头段物推翻罔阆雾雪歗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