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 欧洲 及西方各国。 清 马建忠 《巴黎复友人书》:“当 回 人之灭 东罗马 也,辟疆展土, 欧 西为之重足而立。” 林纾 《<闽中新乐府>序》:“闻 欧 西之兴,亦多以歌诀感人者。”
"欧西"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语境的地理文化概念,其核心含义指代欧洲西部地区,尤其特指西欧。该词多见于清末民初文献,承载着当时中国对西方文明的认知与态度。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和语言学研究的详细解释:
欧西(Ōu xī)
字面构成:
综合定义:
狭义上指欧洲西部(如英、法、德等国),广义上可泛指整个欧洲,是近代汉语中与"泰西"(意为"极西之地")相近的历史地理概念,强调与中国相对的西方文明发源地。
来源: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6卷,第128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文献中,"欧西"一词常与西方科技、制度及文化思潮的传入紧密关联。例如:
"欧西之强,始于学术,成于工业。"
——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该词隐含东方视角下的西方镜像,既包含对先进文明的推崇(如"欧风美雨"),亦暗含对殖民扩张的警惕(如"欧西列强")。
来源:
《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年),"欧西"词条释义及用例分析。
随着地理知识普及和语言规范化,"欧西"逐渐被更精确的"西欧"(Western Europe)取代。当代使用多见于:
来源:
《现代汉语历史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三章"地理类历史词演变分析"。
严复在《天演论》译序中多次使用"欧西"指代西方思想源头:
"欧西格致之学,其理之明,其功之实……"
此用法印证了该词在近代思想启蒙中的关键地位,凸显其作为文化符号的深层意义。
来源: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1898年),收录于《严复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
"欧西"常与"泰西"互换使用,但后者涵盖范围更广(可包括美洲),而"欧西"更聚焦欧洲本土。在《清史稿》《申报》等史料中,二者均高频出现于外交、科技及教育议题。
来源:
《晚清报刊词汇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统计数据分析。
“欧西”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ōu xī,其基本含义为泛指欧洲及西方各国。以下是详细解释:
地理范围
该词属于旧时用法,主要用来统称欧洲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类似现代语境中的“西洋”或“西方”。例如:
“当回人之灭东罗马也,辟疆展土,欧西为之重足而立。”(清·马建忠《巴黎复友人书》)
文化与社会背景
多用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文献中,常与“东方”相对,体现当时中国对西方文明的认知差异。例如:
“闻欧西之兴,亦多以歌诀感人者。”(林纾《闽中新乐府》序)
如果需要进一步探讨词源或历史语境,可参考清代至民国文献。
摆簸暴发家八神笔吏裁取长沙会战唱吟垂虹出疆打谷当央黮浊东渐费齿牙焚池風量公谒孤禅邗沟含灵狠劲闳远怀袖化俗奸徒劫历精诚团结惊马击掊聚结峻谷峻迁句引勑勒莱塞陵晨灵阜菱角磨作鸡头利嘴龙瑙迈古梦花迷花沾草奶口纳款南诏画卷披袄丘传曲蹴桑苎翁上下一心失陷斯须停机亭卒凸缘完肤午牌雾锁烟迷小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