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叠鼓的意思、叠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叠鼓的解释

亦作“迭鼓”。 1.小击鼓;急击鼓。《文选·谢朓<鼓吹曲>》:“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輈。” 李善 注:“小击鼓谓之叠。” 唐 岑参 《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之三:“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宋 范成大 《晚潮》诗:“东风吹雨晚潮生,迭鼓催船镜里行。”

(2).指击鼓声。 宋 苏轼 《游博罗香积寺》诗:“霏霏落雪看收麪,隐隐叠鼓闻舂糠。”《宋史·乐志十六》:“叠鼓鸣鼉,更问夜如何?”

曡鼓:重迭的鼓声。 唐 温庭筠 《台城晓朝曲》:“朱网龕鬖丞相车,晓随曡鼓朝天去。” 宋 欧阳修 《送祝熙载之东阳主簿》诗:“曡鼓山间响,高帆鸟外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叠鼓是古代汉语中具有多层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释义可从以下四方面阐释:

一、基本词义与音律特征

叠鼓原指连续、有节奏的击鼓声。《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连续击鼓",强调其声效特征。从构词法分析,"叠"字取重复、层递之意,与"鼓"组合后形成动态声效意象,常见于描述军阵操演或仪仗队列场景。

二、军事场景应用

在军事典籍中,叠鼓特指古代军队的指挥信号系统。据《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记载,叠鼓与鸣金(敲钲)形成完整指挥体系:击鼓三通为进攻信号,鸣金三响为收兵指令。这种声令系统在《孙子兵法》"形篇"中已有雏形,至汉代形成规范化的战场通讯方式。

三、文学意象演变

唐宋诗词中叠鼓发展为重要文学意象,既保留军事原义,又衍生出时间刻度功能。柳永《破阵乐》"叠鼓闹清晓"以鼓声象征拂晓时序,陆游《城东醉归深夜复呼酒》"叠鼓冬冬迫睡期"则借鼓声营造时间流逝感。这种文学转译在《全宋词意象谱系研究》中被归入"时间感知类意象"。

四、礼制音乐形态

《周礼·春官》记载的"九鼓"制度中,叠鼓指太庙祭祀时使用的分层击鼓法。礼学专家彭林在《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指出,这种演奏法要求鼓手按"三叠九节"的节奏程式完成,形成"初缓渐急,终如雷霆"的声效层次,体现古代礼乐制度的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叠鼓”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从动作和声音两个层面理解:

一、基本释义

  1. 动作层面
    指轻快或连续击鼓的动作,常见于古代军事、仪式或音乐场景。如《文选·谢朓<鼓吹曲>》中“叠鼓送华輈”的用法,李善注“小击鼓谓之叠”。这种击鼓方式节奏紧凑,常用于烘托气氛或传递信号。

  2. 声音层面
    表示连续不断的鼓声,形容声音的连绵与气势。例如苏轼《游博罗香积寺》中“隐隐叠鼓闻舂糠”,以鼓声比喻劳作声响的节奏感。


二、引申与用例


三、词源与结构


提示:如需具体诗文出处或更多历史用例,可参考《文选》《全唐诗》等典籍,或通过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进一步查询。

别人正在浏览...

哀匏秕敝碧箫伯道之忧长铳谗嫉传谣出手得卢祠宇地震东楹儿女肠二十八舍放顿饭槃富国彊兵各司其事共贯同条工农兵方向国社海眼豪子花栲栲儿萑苻黄老君谎信惊错尽头康安雷室陵火漏失碌碌庸才冒亲弥泛溟澥目围恼恨恨闹哄陪笑谴域桥托起功蜻蜓亲如骨肉日辰色理山膏审判神胄视频水砻太学生未已围圆诬诋狭促香茶稀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