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道德之纲要。《汉书·叙传下》:“凡《汉书》,叙帝皇,列官司,建侯王。準天地,统阴阳,阐元极,步三光。分州域,物土疆,穷人理,该万方。纬‘六经’,缀道纲,总百氏,赞篇章。”
(2).佛教语。修“八正道”的纲要。 晋 支遁 《五月长斋诗》:“略略微容简,八言振道纲。”
"道纲"一词在汉语中属于较为典雅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字面结构及文化内涵两方面解析:
指宇宙万物的本源、规律或途径,在道家思想中特指自然运行的法则。《说文解字》释为"所行道也",引申为真理、准则㈠。
原指渔网的总绳,后比喻事物的核心部分或统领性原则。《说文解字》称"纲,网纮也",强调其统领性㈡。
"道纲"合指:
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纲领,即自然法则与道德规范的根本原则。具体体现为:
北宋《云笈七签》载:"道纲正则天地有序",强调道纲对自然与社会秩序的规范作用㈤。明代《道藏》亦以"持道纲而摄群生"阐释其统摄性功能㈥。
权威参考资料
㈠ 许慎. 《说文解字》"道"字条. 中华书局.
㈡ 许慎. 《说文解字》"纲"字条. 中华书局.
㈢ 老子.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
㈣ 葛洪. 《抱朴子·内篇》卷十. 道藏本.
㈤ 张君房. 《云笈七签》卷三. 涵芬楼影印本.
㈥ 《正统道藏·洞玄部》. 文物出版社影印本.
“道纲”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道德之纲要
指道德规范的核心或纲领,常被用于强调伦理体系的根本原则。例如《汉书·叙传下》提到“纬‘六经’,缀道纲”,即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构建道德纲常。这一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常与治国理政、伦理教化相关联。
佛教中的“八正道”纲要
佛教术语,指修行“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纲领。如东晋高僧支遁在《五月长斋诗》中写道“略略微容简,八言振道纲”,强调通过简朴修行回归佛法核心。
补充说明
以上解释综合了文献典籍和佛教经典的双重视角,若需更深入的历史用例或语义演变分析,可参考《汉书》或佛教原典。
敖弄保息悲耻备尽并无二致箔笼不郎鼓乘隙而入宸舆传动存身登天丁夫第序独出己见独断翻引钱冯文炳扶质雚筋喝彩互济坚定不移焦化节短韵长节级吉符纪念馆考绩乐而不淫里程计流感隆沍陇戍鸾衾面首闹装带炮竹黔苍乾冈乔文假醋趋炎赶热攘斥容当孺蒙生搏生态系统神酒树啄腾起天姻推称土色吴酸无头鬼骁气邪传协睦新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