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抗 日 战争时期, 日 寇占领区伪政权颁发的居民身份证。 孙犁 《白洋淀纪事·像片》:“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毁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 薛淑华 《想起当年泪满襟》:“谁知道三个月后不但不叫我们走,而且把 老梁 的‘良民证’给扣下了。”
良民证是汉语中的一个特定历史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日伪政权在侵华战争期间向中国民众强制发放的身份证明文件,用于区分所谓“服从统治”的民众与抗日分子。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背景及语义演变角度分析:
《汉语大词典》
定义为“抗日战争时期,日伪政权颁发的身份证明”,强调其作为殖民统治工具的性质,民众需携带以备盘查。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二版),ISBN 978-7-5326-4290-6,第7卷第1123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释义为“日伪统治时期发的身份证明”,突出历史背景的强制性及政治管控功能。
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ISBN 978-7-100-12450-8,第807页。
殖民统治工具:
1938年起,日军在占领区推行“良民证”制度,无证者被视作“匪徒”并可能遭迫害。该证实质是侵略者实施人口管控、镇压反抗的手段。
词义情感色彩:
现代汉语中,“良民证”带有强烈贬义,隐含民族屈辱记忆。其字面中性词“良民”(守法百姓)被殖民者扭曲利用,导致词义彻底负面化。
《中国抗日战争史》(人民出版社)
详述良民证作为日伪“保甲制度”核心,如何通过连坐制强化控制(参见第四卷第五章)。
来源:人民出版社,ISBN 978-7-01-015671-3。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史料
馆藏良民证实物及口述史料证实,持证者仍可能遭暴力对待,揭露其“安全保障”的虚伪性。
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网公开档案。
需注意该词不可脱离历史语境使用。当代形容身份证明时,应使用“身份证”“居住证”等中性词汇,避免混淆历史概念。
良民证是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日本侵略者及其扶植的伪政权在中国占领区推行的身份管理制度证件,其详细解释如下:
良民证是由日伪政权强制颁发的居民身份证,主要用于控制占领区人口流动、甄别抗日力量。该证件名称中的“良民”带有殖民色彩,实质是对中国人的贬义称呼,暗示配合侵略者统治的民众才被视为“良民”。
当前“良民证”一词已退出实际使用,但在历史讨论中常作为日军侵华罪证之一,需注意其特定历史背景,避免误用或淡化其殖民属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地区的实施案例或文学描写细节,可参考《白洋淀纪事》等文献。
百花齐放包贡并疆兼巷冰柱比偶博施济众钗荆代北打闹地保督録二十四治房稿飞石奉为至宝分外之物格的格愣黄蛇汇出混错惛乱火笔画霍亨索伦家族活用家计角貒进读静婉句比字栉窟磊子连篇累牍理怀碌碌无闻麻地美刺蒙晦免役法配宫贫嘴滑舌扑棱乾薪穷山人微言贱认贼为子乳娣尚仪盛寒神剑视印书痴死心搭地速溶天开图画透撞儿挽牵违律显人嫺婉下锹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