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蒲伏的意思、蒲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蒲伏的解释

犹匍匐。伏地而行。《左传·昭公十三年》:“怀锦奉壶饮冰,以蒲伏焉。” 明 吾丘瑞 《运甓记·弃官就辟》:“咫尺龙门,蒲伏侯门。” 吴魂 《中国尊君之谬想》:“蒲伏屈膝于其马前,凛凛然求博主人之欢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蒲伏(pú fú)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雅色彩的动词,指匍匐爬行,形容身体紧贴地面向前移动的动作。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层面:

  1. 基本释义

    指俯身贴地而行,常见于表示恭敬、隐蔽或行动受限的场景。如《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怀锦奉壶饮冰,以蒲伏焉”,描绘了人手持物品匍匐前行的姿态。此义强调身体与地面接触的移动方式,常见于古籍描述礼仪、战争或困境中的行为。

  2. 字形与字源

    • “蒲”:本义为香蒲(水生植物),此处作通假字,与“匍”通用,表“伏地”之意。
    • “伏”:象形字,如人犬卧伏状,本义即“趴下、俯卧”。

      二字组合强化了“低身贴地”的动态意象,凸显动作的谦卑或隐蔽性。

  3. 权威典籍释义

    • 《说文解字》释“伏”为“司(伺)也”,段玉裁注引申为“俯伏”,与“蒲伏”义相通。
    • 《康熙字典》引《史记·淮阴侯列传》例:“俛出袴下,蒲伏”,描述韩信忍辱匍匐穿越他人胯下的场景,注解明确其义为“手行也”,即用手支撑爬行。
  4. 语境中的引申义

    • 恭敬顺从:如《战国策·秦策》载“嫂蛇行蒲伏,四拜自跪而谢”,以匍匐之态示极度谦卑。
    • 隐蔽行进:古文献中多用于军事场景,如士兵潜行接近敌军。
    • 屈服求生:如前引《史记》例,暗含忍辱负重的生存策略。
  5. 现代使用与同义词

    现代汉语中,“蒲伏”多见于书面语或成语(如“蒲伏前进”),口语多用“匍匐”。其近义词包括“爬行”“膝行”,但“蒲伏”更强调全身贴地的姿态,且隐含庄重或被迫的语境色彩。

主要参考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蒲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来源于古代文献,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蒲伏”读作pú fú,意为伏地而行,即爬行或匍匐的动作。与“匍匐”一词含义相近,常见于古文语境。

  2. 引证与用法

    • 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三年》:“怀锦奉壶饮冰,以蒲伏焉。”描述人伏地前行的姿态。
    • 明代《运甓记·弃官就辟》中也有“蒲伏侯门”的表述,体现谦卑或隐忍的状态。
  3. 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古典文学或特定修辞场景,强调动作的卑微性或隐蔽性。

  4. 相关词语
    近义词包括“匍匐”“爬行”,反义词可对应“直立”“昂首”等。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演变或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左传》等典籍或权威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挨肩擦膀白描标船部落潮鸡城阖尺幅千里重衾创意造言词气邨酒打烂帐耽待觰沙灯火万家飞鱼服风云变色服牛乘马凫乙掆鼓苟言勾拽栝楼管风琴国庆日鼓润后枕骨还应会食开灵狂吠狴犴窥筩馈馔鍊液离度林垂痲痹不仁麻纺鸣螀末略墨丸朴澹强健桥直清交素友琼珉驱傩三年五载山阴兴朔旦宿雠陶莹同学究出身脱卯腽肭象廊仙舆叶力析律贰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