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道蓺 ”。1.指学问和技能。《周礼·地官·乡大夫》:“正月之吉,受教灋于司徒,退而颁之于其乡吏,使各以教其所治,以攷其德行,察其道艺。” 贾公彦 疏:“察其道艺者,谓万民之中有六艺者并拟宾之。” 宋 范质 《诫儿侄八百字》诗:“戒尔学干禄,莫若勤道艺。”《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伯牙 ﹞又问:‘道艺何为?’ 子期 道:‘也就是打柴为生。’”
(2).指道士、方士修炼长生之术。《后汉书·方术传序》:“ 汉 自 武帝 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深念学道艺养生者,随师不得其人,竟无所成,而使后之有志者,见彼之不得长生,因云天下之果无仙法也。”
道艺(dào yì)是汉语复合词,由“道”与“艺”组合而成,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维度阐释:
道德与技艺的统合
“道”指道德准则、宇宙规律或思想体系(如儒家之道);“艺”原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后泛指技能、学问。合称指道德修养与知识技艺的结合,强调德行与才能的并重。
例:《周礼·地官》载“以道艺教民”,即通过道德教化与技艺传授治理百姓。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技艺的至高境界
引申指融会贯通的精湛技艺或学问,如工匠“以技进道”,在技艺修炼中体悟大道。
例:庄子“庖丁解牛”中“技经肯綮之未尝”,即由艺臻于道之境。
来源:《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
“道艺”体现中国传统“道器不二”的哲学观,如《周易》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技艺(器)是道的实践载体。儒家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将“艺”纳入道德实践体系,形成“以道统艺,以艺臻道”的修养路径。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现代语境中,“道艺”常用于强调专业技能与职业伦理的统一,如医学、教育等领域倡导“医道”“师道”,呼应传统文化中“德艺双馨”的价值追求。
“道艺”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其解释及来源如下:
学问与技能
指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的知识与技艺。该含义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乡大夫》,其中提到官员需考察民众的“德行”和“道艺”,这里的“道艺”特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技能(贾公彦疏解)。宋代范质在《诫儿侄八百字》中也以“勤道艺”强调勤勉治学的重要性。
道家修炼之术
指道士或方士追求长生、炼丹等方术的修炼方法。如《后汉书·方术传序》提到汉武帝时期“天下怀协道蓺之士”聚集,葛洪《抱朴子》亦用“道艺”描述修炼养生之术。
“道艺”既可指学问技能(儒家六艺),亦可指道家修炼之术,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周礼》《抱朴子》等古籍原文。
变物尺一板椿龄挫笔调筝法尘繁浩泛滟废心扶支改朔庚泥更傜回施火并火烬奸臣当道谏诫剑鸣祭赙警察与赞美诗敬独军阶賫捧揽执鍊石补天了事痴砻砺盲僮跛竪蚂蚱秘録木披内训倾襟清俊青肿穷壮秋香蛆扒区囿宂扰柔服商船善摄食店识却手高眼低树国穗带速戾陶土踏灾投敌退租佗生僞廉文颂享年霞绡谢康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