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mmander's tally]∶古时调遣军队的凭证
嬴闻 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史记·魏公子列传》
(2) [book on the art of War]∶兵书
天遣玄女下,受 黄帝兵符,伏 蚩尤。——《史记·五帝本纪》
(1).古代调兵遣将用的一种凭证。《史记·魏公子列传》:“ 嬴 ( 侯嬴 )闻 晋鄙 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 如姬 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唐 刘禹锡 《汴州刺史厅壁记》:“ 长庆 四年,詔书命 河南 尹 敦煌 令狐公 来莅来刺,锡之介圭、使印、兵符。”京剧《取南郡》第十四场:“如此 南郡 城池兵符印信,一并交与先生掌管,本帅带兵出城助战去也。”
(2).借指兵权。《南史·刘峻传》:“ 敬通 当 更始 世,手握兵符,跃马肉食。” 清 洪楝园 《后南柯·立约》:“手握兵符自主张。” 子虚子 《湘事记·军事篇一》:“ 忠浩 颇负 湘 望,既握兵符,隐以 曾国藩 平 洪 杨 自命,反对革命最力。”
(3).兵书,兵法。 唐 李峤 《安辑岭表事平罢归》诗:“絳宫韜将略, 黄石 寝兵符。”
兵符,又称虎符,是中国古代用于调兵遣将的重要信物,其核心含义与功能可从以下方面阐释:
指古代朝廷或将领用于调遣军队、验证身份的凭证。通常一分为二,右半留存君主或朝廷,左半授予统兵将领。两半相合(“符合”一词即源于此),命令方为有效,体现古代军事制度的严密性。
现代汉语中,“兵符”一词除用于历史叙述外,亦引申指代军权或指挥权的象征(如“掌握兵符”)。
参考文献来源:
“兵符”是古代军事领域的重要凭证,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析:
基本定义与功能
兵符是古代调遣军队的凭证,通常用铜、玉或木石制成虎形(即“虎符”),分为左右两半。右半由君主保管,左半交予统帅,调兵时需两半验合方可生效。这一制度确保了军权集中,防止擅自调兵。
结构与历史实例
典型兵符如战国时期的虎符,表面刻有铭文,分合处设计精密。例如《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信陵君窃取晋鄙兵符救赵的故事,印证了兵符的严格使用流程。
引申含义
除实物凭证外,“兵符”衍生出两种抽象含义:
相关术语
与“兵符”类似的凭证还有“节”,用于通行或征税,两者合称“符节”。这类凭证的管理严格,直接影响国家安全。
文化影响
兵符制度体现了古代军事管理的智慧,其分合验核机制对后世印信制度产生深远影响,成语“符合”即源于此。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物形制或历史事件中的兵符应用,可查阅《史记》相关篇章或博物馆藏品资料。
敖世轻物拜见襃嘉骲箭崩乱辩讼璧碎不齿于人不着边际猜破参厠蚕缫餐食参天两地肠秘禅家子吃馆子出芽生殖打寒战单角倒春寒得马折足堕废堕窳讹缺蜚蠦奋不顾生纷呈风光旖旎風雨晦冥拊床盖短怪怪奇奇澔汗黑浸浸痕影恨怨话不在行翚服贿门鹡鴒交鬭叫劲揭盖子锦翰控驭略则练事吏曹梨颊酿酝青蜓跂望弃约损公肥私停课停轸韦絝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