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omorrow]∶第二天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2) [day]∶白天
(1).太阳初出时;天亮时。《左传·昭公五年》:“日上其中,食日为二,旦日为三。” 杨伯峻 注:“旦日者,日初出也。”《史记·陈涉世家》:“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 陈胜 。”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八:“ 太祖 闻 叶赫 兵来,时已夜半。恐我军昏夜出,致惊国人,传语诸将,旦日啟行,遂就寝甚酣。”
(2).明天,第二天。《穀梁传·宣公八年》:“绎者,祭之旦日之享宾也。” 范宁 注:“旦日,犹明日也。”《汉书·高帝纪上》:“於是饗士,旦日合战。” 颜师古 注:“旦日,明日也。”
(3).特指农历初一日。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正月旦日,世俗皆饮屠苏酒。”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一:“欲知每岁逐月旦日,是何甲子,但取九年前次月望日,即是后九年前一月旦日,毫髮无差。”
"旦日"是汉语中具有双层含义的时间概念。根据《汉语大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释义,该词包含以下核心义项:
一、基本时间指代 指太阳初升之时,即"第二天"或"明日"。《史记·陈涉世家》中"旦日,卒中往往语"即取此义,该用法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尤为常见。现代汉语中保留于特定语境,如戏曲台词或仿古文体。
二、历法特殊节点 农历每月初一的别称,此释义见于《辞源》。该用法源自古代天文观测体系,"旦"取"初始"之意,如《汉书·五行志》载"正月旦日,王者岁首",体现古代以朔旦为月首的历法传统。
需注意该词与"元旦"的关联与区别:前者特指每月首日,后者专指农历新年首日(后转为公历1月1日)。《王力古汉语字典》特别指出,该词在明清小说中多保留第二日的基本义,而历法义多用于官方文书。
“旦日”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含义,结合不同文献用例可具体理解:
第二天/明日
最常见的用法指“第二天”或“明天”。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以及《战国策·齐策一》“旦日,客从外来”,均表示次日。此义项在多个权威网页中被反复提及(如、2、4、5)。
天亮时/太阳初出时
指日出时分或白天。如《左传·昭公五年》提到“旦日为三”,杨伯峻注“日初出也”。和也强调此义项,并引《陈涉世家》中“旦日,卒中往往语”为例。
特指农历初一日
在特定语境下指农历每月初一。例如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记载“正月旦日,世俗皆饮屠苏酒”,和均提到这一用法。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史记》《左传》等原始文献。
阿阜饱闻萹薄禀安步步为营采桑子登坛拜将雕柱动意逗嚷督亢風車封禁丰饩黼幌付托刚鸷高算钩逆鬼雀黄黄冕毁不危身祸福无常见诮大方僭窃监卒节召颈圈金科玉律拘苦开辞可事口蜜腹剑骊戎离山调虎没王法抹丢木棍年尾旁妇盘基泮水骈俪洴淜签告庆戴去去如左右手生栋覆屋尸事十月薮牧素仇陶迳挑闼无家无室向善小玉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