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kiss of death;honey-mouthed and dagger-hearted] 口中说话极亲切,心计多端图谋害人
《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 李林甫 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啗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 李林甫 ‘口有蜜,腹有剑’。”后因以“口蜜腹剑”比喻嘴甜心毒。 明 王世贞 《鸣凤记·南北分别》:“这廝口蜜腹剑,正所谓慝怨而友者也。” 朱自清 《论老实话》:“‘口蜜腹剑’却真成了小人了。” 冰心 《<儿童文学剧本选>序言》:“勇敢机智的三姐妹,都在这些小动物和小植物的帮助和提醒之下,打倒了‘口蜜腹剑’的老狼。”
“口蜜腹剑”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kǒu mì fù jiàn,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核心含义
形容人嘴上说得很动听(如蜜糖般甜美),内心却暗藏阴险害人的意图,比喻两面派的狡猾阴险。
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最早见于《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用以评价唐代宰相李林甫。史书记载他表面上与文人学者交好,实则暗中陷害,因此被称为“口有蜜,腹有剑”。
语法结构
联合式成语,通常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
反义词
历史人物
李林甫任宰相时,表面上赞赏同僚的才能,暗中却设计排挤,甚至导致多位忠臣被贬或处死。
现代造句
“职场中若遇到口蜜腹剑之人,需保持警惕,避免被表面的友好蒙蔽。”。
警示意义
成语提醒人们警惕表面友善实则阴险的行为,强调识人需透过表象看本质。
文化影响
作为经典成语,“口蜜腹剑”常用于文学、影视作品中,塑造反派角色或批判虚伪人格。
如需进一步了解李林甫的生平或《资治通鉴》原文,可参考来源。
口蜜腹剑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言辞甜美却心怀恶意的。它指的是表面上对人甜言蜜语,背地里却暗中加以伤害或陷害他人的行为。
该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口:(嘴巴)部首;笔画:3画
蜜:(蜜糖)部首;笔画:13画
腹:(肚子)部首;笔画:11画
剑:(刀剑)部首;笔画:8画
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小说《西游记》中,“白骨精”以虚伪的举止对待唐僧一行人的情节。它的繁体写法为「口蜜腹剣」。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蜜」字的古代写法为「密」。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口蜜腹剑」这个成语:
1. 他对我言语恭维,但实际上是个口蜜腹剑的人。
2. 这位政客总是口蜜腹剑,很少有人能看透他的真实意图。
「口蜜腹剑」这个成语也可以与其他词组成组词:
1. 老奸巨猾
2. 表里不一
3. 假惺惺
与「口蜜腹剑」意思相反的词是「坦率直接」。
总的来说,「口蜜腹剑」这个成语提醒人们要警惕周围虚伪的人,明辨他们的真实意图,以免受到伤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