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畜牧之地。亦指从事畜牧之人。《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四曰藪牧,养蕃鸟兽。” 郑玄 注:“泽无水曰藪;牧,牧田,在远郊。皆畜牧之地。” 章炳麟 《訄书·明农》:“鸟兽之蕃,鱼蛤之孳,藪牧聚之。”
"薮牧"是汉语中具有历史地理特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形和古籍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字源本义 "薮"指水草丰茂的低湿之地,《说文解字》释为"大泽也",特指古代九大湖泽。《周礼·职方氏》记载"其泽薮曰云梦",印证了其作为特定地理单元的概念。"牧"本义为放养牲畜,《周礼·地官》设"牧人"官职专司畜牧事务。
二、复合词义项
三、历史演变 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研究,该词从先秦时期的具体地理指称,逐渐演变为秦汉文献中的经济区划术语,反映了古代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特征。清代考据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特别强调"薮牧"不同于普通牧场的湿地属性。
“薮牧”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基本词义
指畜牧之地或从事畜牧之人。其中“薮”原指水草丰茂的沼泽,后引申为禽兽聚集之地;“牧”即放牧、牧场。两者结合后,既可表示畜牧的场所,也可代指畜牧相关职业者。
文献依据
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职任万民……四曰薮牧,养蕃鸟兽。”郑玄注:“泽无水曰薮;牧,牧田,在远郊。”表明薮牧是周代划分的九种职业之一,负责鸟兽繁育。
章炳麟在《訄书·明农》中亦提到薮牧对鸟兽鱼蛤资源的管理作用。
延伸用法
在古诗文中,常与自然、田园意象结合。例如诗句“近郊薮牧好游遨”,描绘郊外畜牧之地的闲适场景。
注意:该词现代已鲜少使用,多出现在古籍或历史研究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周礼》及郑玄注疏原文。
暗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阿土古八玺兵家步人长短言剗薙舂市出夫蠢騃打撑倒行逆施登斧调烛多情風戽棼集割线关粮圭角岸然呼唱兼肉见异记乘洁己从公集录镜片居第库汗窥边困废苦器略约辽东华表淋沥褵襹隶写寠乏鹿角美谥潘县棋布星罗青节奇致三八线诗心双挂号疏闳厮够私有叹羡脱巾沩仰宗文布卧伏五辛菜乌咽陷队狭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