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查探究。 清 黄宗羲 《与陈介眉庶常书》:“ 王应麟 欲举是科,乃于制度典故攷索殆遍。”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 卢抱经 学士 文弨 ,精於攷索。”
探索研求。《朱子语类》卷九九:“ 横渠 説太和所谓道一段,考索许多,亦好。”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答客问中》:“高明者多独断之学,沉潜者尚考索之功,天下之学术不能不具此二途。”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题记》:“如 盐谷节山 教授之发见 元 刊全相平话残本,及‘三言’并加考索,在小説史上,实为大事。”
“考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基本含义
“考索”由“考”和“索”组成,其中“考”指思考、探索,“索”指寻找、追求。整体含义是通过深入思考和探究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或真相。
使用场景
该词常用于描述学术研究、教育或工作中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例如,在科学研究中,学者需通过“考索”验证假设;在教育领域,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考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此外,清代文献中也有“考索”的用例,如黄宗羲提到“制度典故考索殆遍”,强调对历史制度的考查探究。
历史与学术意义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将“考索”与“独断之学”并列,认为前者代表沉潜钻研的学术方法,后者则是高明的独立见解,两者共同构成学术研究的核心途径。这体现了“考索”在传统学术中的重要性。
延伸理解
该词强调主动性和系统性,需结合逻辑推理与实证分析。例如朱熹曾评价张载的学说“考索许多”,指其通过大量探究形成理论。
总结来看,“考索”不仅是一个动作描述,更蕴含了追求真理的治学态度,适用于需要严谨分析的场景。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朱子语类》或清代考据学相关著作。
考索(kǎo suǒ)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在思考、探索中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它包含了思考、探索、寻求的意思。
考索的部首是⺧(心字旁),笔画数为17。
考索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平准书》中,作为招募人才的指南。后来逐渐演变为描述人们思考、探索、寻求答案的行为。
考索的繁体字是「考索」。
在古代,考索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清代钱钟书的《围城》中将考索写作「攷索」。这种写法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
1. 他们花了很多时间考索答案,最终解决了这个难题。
2. 我在图书馆考索了很多资料,希望找到对我的研究有用的信息。
3. 他经常在思考中考索人生的意义。
组词:考虑、索求、探索、搜索、寻求
近义词:思考、查找、追寻、研究
反义词:得出、确定、掌握、解答
【别人正在浏览】